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潢川民俗篇——乡土类

  • 《花乡》文艺杂志
楼主回复
  • 阅读:7308
  • 回复:3
  • 发表于:2017/1/23 18:15:00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潢川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潢川民俗篇——乡土类

秦英凯

响遍神州的锣鼓十八番

  中国民间打击乐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一朵瑰丽的鲜花。在四川、云南、陕西、湖广等地均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打击乐。而潢川的锣鼓《十八番》则是中国民间打击乐中发展较为完善、系统而又有独特风格的曲种。《十八番》亦名《十八翻》、《欢庆锣鼓》,俗称“鼓面子”或“鼓牌子”,分为鼓头、鼓面、鼓牌子三部分,共有曲牌 60 多个,是勤劳的潢川人民用聪明和智慧创造出来的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并深深地受到人民的欢迎和爱戴。它以旋律流畅、节奏鲜明、曲牌多变、刚柔相济、饱满有力的艺术特色而跻身于艺术之林。说起《十八番》的历史渊源,热情奔放的潢川百姓素来集会甚多,每逢朝山进香,佳节盛会,婚嫁喜事,无不以锣鼓为其先导,这些因素促成了潢川民间锣鼓的发展与鼎盛。追溯《十八番》名称的由来,与民间的口头禅不无关系。比如:“女大十八变”,“九腔十八调”等,都是表示变化多的意思,有可能因为此种锣鼓有变化丰富的特点而得名。

  锣鼓《十八番》已经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它没有陕北大鼓的庞大阵容与气势,但却有恢宏的震撼力;它没有西藏手鼓舞动的韵律,但却有刚柔相济的感染力。它表现出感情充沛、节奏鲜明、刚柔相济、饱满有力、热烈欢快的音乐特点。它的旋律时而轻盈跳跃,时而强劲有力,时而行云流水,时而万马奔腾。其节奏变化无穷,气势磅礴恢宏。演奏时,鲜明的节奏,铿锵有力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情绪激昂和蓬勃向上的精神动力。20 世纪 60 年代初,以潢川城关为中心,有《十八番》专业和业余的锣鼓班子 100多个,艺人近 400 人。经过多年的挖掘、搜集、整理、创新和传承,锣鼓《十八番》逐步走向成熟完善。20 世纪 60 年代其以它独特的艺术形式多次参加国家、省、市文艺会演,得到了较多的殊荣。1998 年,根据《十八番》编创的《锣鼓闹秧》,参加全国第十届“群星杯”广场舞蹈大赛获得银奖。2008 年,锣鼓《十八番》参加全国首届农民文艺会演获得“银穗杯”奖。2009 年 5 月,潢川锣鼓《十八番》载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独树一帜的赶春牛

  《赶春牛》是广泛流传于潢川县的一种民间舞蹈,又名《春牛》,亦名《放春牛》,属拟兽类舞蹈。它模拟春耕农业生产劳动,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赶春牛》只在春节期间演出,它从不赶庙会。它既“拜门头”,也可下大场,但主要是“玩门头”。《赶春牛》由三人表演,一人扮农民使牛;两人钻进牛皮里饰牛,其中一人扮牛头,一人扮牛尾。演出是完全模拟生产劳动,表现农民使牛耕田的情景。《赶春牛》是农村群众最喜爱的民间舞蹈之一,反映的是春耕季节农民犁田的劳动欢乐场面,表达人们对丰收年的美好希望。所表现的不仅仅是耕牛,更主要地表现了牛的主人——农民,世世代代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的高尚品德和情操。

生活是民间舞蹈也是一切艺术的本源,直接表现农民耕作这一劳动形式,在民间舞蹈中有独无偶。特别是农民自己演自己,这
是区别于其他舞蹈的主要特点。唱山歌,是《赶春牛》的又一特色。除《赶春牛》外,再也没有任何舞种采用唱山歌的形式了。《赶春牛》不仅反映农民自己的劳动,而且还采用劳动时唱的曲调,这大概是《赶春牛》经久不衰、人们喜闻乐见的主要原因吧。1955 年 2月,潢川县的《赶春牛》节目参加了“河南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汇演大会”演出,荣获一等奖。《赶春牛》成为千百年来民间舞蹈中最荣耀的舞种之一,潢川县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迄今引以为荣。

驰名全国的潢川旱船

  《旱船》是全国各地普遍流行的大舞种。潢川县的民间舞蹈《旱船》别具一格,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独到的表演技艺。潢川的旱船又名《划旱船》、《花船》,也叫《采莲船》、《双划船》、《龙船》等,形式繁多,其队伍之大、节目之多,是其他舞种可望不可及的。关于旱船的起源,据《太平广记》载,《旱船》在唐代已流行。宋代四水潜夫所辑《武林旧事》“舞队”中也有“旱船”之名。潢川《旱船》源于何时,无史料可考。2009 年 3 月,民间舞蹈《旱船》被公布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旱船》顾名思义,指“旱地的船”,模仿船在水上行走。《旱船》最基础、最简单的形式是一人坐、一人撑,二人表演,在船的前后左右还相随若干人,形成各种形式。《旱船》通常都是情绪舞,表达人们节日欢快的心情,表现人们的爱情生活,但也有带情节的,表演一个故事,如《青蛇白蛇闹许仙》、《天仙配》等。《旱船》的形式丰富多彩,从船的形状、乘坐方式上可分为龙船、双坐船、双划船等几种。《旱船》在表演形式上也是丰富多彩的,有古装、戏曲装、现代装扮等。它表演的节目更多,如表达一定内容有故事情节的,代表性节目有《水漫金山寺》、《游西湖》、《天仙配》、《打渔杀家》、《赶会》、《小二姐赶集》、《夫妻观灯》等。《旱船》节目更多的还是跳“摆场”,演出的技艺高、难度大、时间长。“摆场”就是《旱船》拜门,或夜里下大场时,主人家用桌子、椅子、灯笼、蜡烛、封子(红纸里包上若干现金钞票)和香烟,在地面上摆出各种阵势,让旱船按约定俗成的走法,跳完摆场,取走封子和香烟。这类节目最多,农村也最喜爱,代表节目有:《独龙过江》、《独龙戏珠》、《二郎担山》、《孙猴子戳马蜂窝》、《孔明祭碑》、《北斗七星》、《天五行》、《地五行》、
《中五行》、《四季发财》、《招财进宝》、《五子登科》、《南斗七星》、《三道河》、《九道河》、《五猴》、《八仙过海》、《翻天印》、《猴子捞月亮》、《九龙盘斗》、《双划桥》、《三条板凳二道河》、《过昭关》、《七十二个梅花桩》等,大概有一百多个,都是经常演出的传统节目。《旱船》的节目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有的节目演出时间长达四五个小时。
《旱船》的演出形式一般为三种:第一种是出场就跑场子,跑几下就停下来唱,唱几段结束,这是一般表演程序;第二种是出场跑几步,就停下唱,这是过街、拜门时演出程序;第三种是“下大场”,演出程序分四个段落:出场亮相、跑场子、演唱、跑摆场。《旱船》很少念白,唱时领唱、齐唱都有,通常为几个人的大齐唱。跑场太累,则由除船娘、船拐、丑婆外的其他人演唱。拜门小场活,则靠船拐、船娘子二人领唱,众帮腔。《旱船》的唱腔很多,许多民间小调都可以唱。在民歌分类时,很难把生活小调和灯歌分清楚。《旱船》常用的曲调有:《花鼓灯调》、《镜子照才郎》、《旱船调》、《秧歌调》、《打长工》、《帮工调》、《掐荆芥》、《十把扇子》、《接干妹》、《大玉面郎》、《闹元宵》、《十二月花名》、《八仙庆寿》、《孟姜女哭长城》、《秧麦调》等。在民间舞蹈中,它演唱的曲调最广泛。

  《旱船》属大道具类舞蹈,它受道具船的限制,一切动作都模拟船的动态,舞蹈动作也都是船工劳动姿态。《旱船》的“旱”字,不仅有与水对立的旱地之意,在潢川也有个“焊”住的含义,即搁浅,俗称“卧泥”。虽然《火马》、《跑驴》、《花车》、《春牛》也有“卧泥”动作,但旱船“卧泥”的起船却有自己的特色。《旱船》的舞台调度有其独特风格,它有大量跑大场名堂,大幅度穿插、绕圆、弧线运动,小场调度变成了来回直线运动。另外,船本身自转特别多,拜门下场都采用船身自转
这一手法,整个动作线流量大,动律流畅,气魄雄伟,一泻千里。因为活动量大、跑场多,所以,有人干脆叫它为《跑旱船》,突出了“跑”字。唱腔多也是《旱船》一大特点。民间舞大多是一个舞种唱一至两个曲调,每个舞种都有自己的灯歌,有的即便多用几个曲调,但都有自己的独特要求。《旱船》则不然,基本上什么歌都能唱,任何曲调都可应用(当然,《旱船》也有自己常用的基本曲调)。新中国成立后,街头旱船队还演唱过《社会主义好》等歌曲舞曲。《旱船》的演员可多可少,伸缩性很大。船队编制灵活性大,两个人是个船队,十几个人也不多,多少人都可以跳,这在其他舞蹈中是少有的。《旱船》的基本角色是一船娘子和一船拐子,而丑婆、丑汉、伴娘、响子、花伞、花篮、花挑、花扇有多少人都可以上,组织演出十分方便,动作简单,跑场容易。正因为如此,它发展快,观众多,历千年而不衰。

(作者单位:潢川一中)

投稿邮箱:hchuaxiang@163.com
  
  • 9o後″『我』吥着調
  • 发表于:2017/1/23 18:28:36
  • 来自:浙江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好长
低调~~
  
  • 9o後″『我』吥着調
  • 发表于:2017/1/23 18:28:56
  • 来自:浙江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没看完
低调~~
  
  • 记不住
  • 发表于:2017/1/23 21:17:23
  • 来自:北京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秦老师研究这些民俗文化就是深,现在春节还能在家门口见到“玩春吽”和“玩旱船”的,原来还有这些个讲究,春节可以观察下,锣鼓十八翻没见过,估计就是见过也听不出来。
做自己,别人已经有人做了!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