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转载】走在潢城的大街小巷21——在路上16年4月第4周02

  • 坐看云起时
楼主回复
  • 阅读:13839
  • 回复:21
  • 发表于:2018/1/9 9:10:09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潢川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文/地瓜


  在路上,好大一个停车场!


  在上了点年纪的潢川人的记忆里,这个地方印象应该是最深的。这个地方曾经叫“衙门口”、“红卫场”。上世纪八十年代,潢川北城的热闹,有好几成都在这里。

  现在音乐喷泉的地方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大酒店“盛花楼”,附近有剧院、有邮局……。

  上一章发布后,外地的同学王小胖在留言里碎碎念道:这么些好吃的,为啥都没吃过,只怪我对热干面太专一。

  这一章,就聊聊红卫场附近的吃食吧。

  热干面是武汉的特色小吃,随着人口的迁移,信阳市也很快有了热干面。第一次吃热干面就是在信阳,热干面那时是论“两”来卖,那时年纪小只能吃二两。

  在潢川我见过的最早的热干面摊位,大概在1986年左右。那时刚上小学,有回晚上饿了闹着要吃东西,父亲当时还不会做饭,就把我带到了红卫场。一眼我就看到了路边的热干面,于是就吵着要吃这个。

  潢川热干面从来都没按“两”卖过,“大、小碗”的做法适应于各类早餐。当时这家热干面连大、小碗都没有,就是三毛钱一碗。这在当时可真不便宜,因为红卫场的胡辣汤才两毛钱一碗。也正是因为贵,所以至今仍记得这件事情。

  这热干面真不好吃,芝麻酱很少,里面还加了一小把蒜薹粒……。吃完以后,父亲问:好吃不好吃。答曰:好吃,很好吃。不敢说不好吃!

  这家热干面没做多久就消失在红卫场的夜色里了,或许是换了地方,最大的可能是没做了。此后好几年在潢川都没有见过热干面的身影。

  我不到十一周岁就上了初中,初一上了大半学期,生了场不大不小的病,可能家里也觉得我年纪还小,就办了休学“坐一级”,顺便好好在家养养。休学在家,半大小子中午又不睡觉,玩到下午四点多就饿了,很多时候都会拿着零花钱去红卫场买吃的。

  也就是在1990年前后,在现在“旺嘉饮食广场”那个位置,一个老爷子摆了一个“绿豆丸子汤”的摊子。

  汤很简单,就是用大锅加清水煮绿豆丸子和黄豆芽。摊位上有盐、味精、酱油加水调和的一小盆酱汁,盛汤时先放酱汁,然后拿起一个竹筒拍进些许胡椒。一碗汤两毛钱,所以绿豆丸子是有数目的。喝过次数很多,曾经数过具体有多少个,但现在记不清楚了。喝这个汤加醋是必须的,加多少自己倒即可。

  摊位的旁边有个烧饼炉子,做烧饼的老爷子认识我,听父亲说以前是南城小南头街上的邻居。可惜我有脸盲症,认不清他的面相了。不过烧饼该吃还是得吃的。烧饼一毛五一个,两个三毛,配上一碗绿豆丸子汤,就算是半晚上的一顿了。

  有回逛到了中山门的南边,发现有个老爷子固定了一个推车,卖“千层饼”。这是第一次在潢川街头看到卖千层饼。一个饼六毛钱,加鸡蛋另算,着实不便宜。

  虽然不便宜,但因为是新鲜事物而且用料十足,深究起来这个价格还在情理之中,顾客自然很多。做饼的面团全部在油里面浸着,馅是腌制好的新鲜瘦肉。制作时,将面团压成薄长条,在最边上放上馅料,包裹起来以后,一边拽面团使得面片更薄,一边不停在面片上抹油,包裹完成以后的面团放在案板上,用手掌一压,左右那么一拽就好了,最后装炉烤制好就成了千层饼。

  吃过一回就喜欢上了,于是经常从家里拿个鸡蛋来中山门这里吃千层饼。现在可没这个吃法了,谁还好意思自己从家里拿鸡蛋。

  关于吃食,人们都喜欢扎推。生意越好,越不容易剩,食材便越新鲜,食客的满意度自然越高。做千层饼的老爷子是有节制的,每天都可以卖完,卖完直接收摊走人,去晚了就吃不上了。倘或不计后果准备食材,钱是可以多赚一些,但剩的东西放到第二天再来卖,口感自然差太多。

  道理很简单,但总有很多商家、摊主不信邪,然后自然是顾客越来越少,最后生意就做不下去了,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上一章说道“老字号”不易,尤其是饮食方面的“老字号”做起来太难了,只要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想法,这家“老字号”距离关张就不远了。

  后来影剧院拆迁了,盖成了大商场——华中商厦,一众摊位都挪到了对面,这也是九十年代初的事情了。

  这时起,红卫场的早餐才热闹起来。

  有个戴眼镜的中年人摆了一个热干面的摊位,摊位推车的另一头是拆骨肉粉皮汤。也就是从这时候起,热干面才真正的正式在潢川早餐市场粉墨登场。而热干面加拆骨肉粉皮汤这样的搭配也成为了潢川早餐的经典。这时的热干面六毛一碗,比胡辣汤要略贵。吃热干面如果不喝汤的话还有免费的米汤。

  草街的热干面在时间上是比红卫场要略晚出现的。潢川街头无论早晚,很多吃食小摊我都见证了他们最初的出摊以及随后的发展。“老陈胡辣汤”在文化宫门口露天营业的时候,旁边还有个胡辣汤的摊位,第一次出生意就被我遇到了。吃完付钱,那女摊主特别不好意思,不伸手接钱而且嘴里还嘟囔着什么。最后我郁闷着问:“啥?”她脸一红,摆了摆手说:“你拿着吧!”说得我直愣神,于是直接把钱放到她的抽屉里说道:“那怎么行,收着吧!”那女摊主一副难为情的样子,嘴里还念叨着:“这怎么好意思,这怎么好意思!”隔了一段时间再去,女摊主已经很心安理得的接过顾客手中的钱了。

  这只是一个小插曲,一个中国九十年代下岗潮中豫南小城的小插曲。打破铁饭碗后自主营生,对于很多人来讲,真的是一个坎,一个充满复杂思想斗争与纠结的坎。

  那时的红卫场也有一家胡辣汤摊位,摊主是个精干的中年人,摊位在红卫场的东南角,五毛一碗,生意也不错。家里人怕碗勺不卫生,早上我都是自带了去喝汤的,喝完直接放摊位上,父亲买菜时顺便再带回家。

  西南边的场地大一些,绿豆丸子汤、三角包、油货、热干面都在这红卫场西南边。

  最早的那家热干面生意好了以后,“绿豆丸子汤”摊位也做起了热干面,吃面的话,免费送一碗“酸酸水”——只有几个绿豆丸子、几根黄豆芽的酸汤水。如此一来,自然胜过米汤一筹,性价比也显得高出一些。

  三角包也不错呀,五毛钱十个,熟客还多送一个。一碗汤加上五毛钱的三角包也是一顿丰盛的早餐。三角包的摊主是一家几口一起上阵的,炉灶是用柴禾烧的明火,所以有专门的一个人负责火候。这种方法现在已经完全被淘汰掉了。

  馅料主要是粉条和韭菜,最早的时候,满满一脸盆馅料外面包裹着一层肉馅;后来,最外面是一层金黄色的炒鸡蛋;再后来,直接粉条、韭菜裸奔了。

  不知是什么心理,一直感觉这用柴火焖煎出来的三角包是最好吃的,现在街头任何小摊的三角包也比不上。就像柴火做的米饭,就是比电饭煲做得香。

  ……

  很久以后,红卫场整个都拆迁了。三角包摊位挪到了中山门北门;胡辣汤摊位挪到了北城派出所边的巷子口;尤其记得那一个黄昏,卖烧饼的老爷子跟说我,这是最后一炉烧饼了,以后不再来了;其他的摊位在我的眼前一直消失到了现在。

  当音乐广场挺立在小黄河畔的那一刻起,所有的一切都成了回忆。

  这世间,本来是没有文化的,只有人类进行活动并留下了痕迹,才产生了文化。“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一个地方最朴素的文化。

  一代代的人来人往,一个个的店面更迭……,可怜的笔呀,留下了文字,却保存不了味蕾上依稀残存着的味道。

  
  
  • 大呲花
论坛知名会员论坛知名会员
  • 发表于:2018/1/9 9:16:43
  • 来自:浙江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混眼熟
  
  • 坐看云起时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8/1/9 9:21:43
  • 来自:河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世间,本来是没有文化的,只有人类进行活动并留下了痕迹,才产生了文化。“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一个地方最朴素的文化。
这句话说的真好。
  
  • 潢河边
  • 发表于:2018/1/9 9:33:33
  • 来自:河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满满的回忆
我去个球
  
  • 太阳火
  • 发表于:2018/1/9 9:46:45
  • 来自:河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恩认带衙门口的邱聋子,和黄胖子白,余家灌汤小笼包,炳家三角包。卖热干面,千成饼地就晚啦。还有时老太太的脆皮肉盒子。
羊肉汤【二环路路口】
羊肉汤【二环路路口】: 余家灌汤包老板是我那个时候觉得最霸气的老板,女老板负责招呼,男老板专门收钱,先给钱后吃饭。
2018-01-10 00:34:23 回复
羊肉汤【二环路路口】
羊肉汤【二环路路口】: 那个卖杂货的两口好像还在那还地方
2018-01-10 00:35:23 回复
  • 魔剑
  • 发表于:2018/1/9 10:24:09
  • 来自:河南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路过1
自由自在
  • guest42383253
  • 发表于:2018/1/9 15:00:13
  • 来自:广东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很是怀念那时的锅盔,一个差不多有二斤,也是在红卫场邮局门口卖,锅盔形状四周隆起,中间有个凹,下面底很厚,新鲜吃也很脆,不知是用什么柴火烧的,好香,可以切开卖,也可以整个卖,那时2元钱一个,当时觉得不便宜,但真是有功夫做出来的,许多年了,再也没吃过了。
  • 何处惹尘埃
  • 发表于:2018/1/9 21:57:58
  • 来自:河南
  1. 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楼上的搞笑
这个世界一定有另一个我,做着我不敢做的事,过着我想过的生活。
  • 羊肉汤【二环路路口】
  • 发表于:2018/1/10 0:22:30
  • 来自:河南
  1. 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记得的,我1997年在华中商厦买过一块双狮脉动手表499块,那是我当时买过的最贵的东西了,因为那时工资一个月才300块,那块手表最后还被一个息县的同事偷去了。
厨娘一枚
  • 发表于:2018/1/10 9:08:33
  • 来自:河南
  1. 1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也有印象那时候在一中上高中,虽然很多年了!!
我的名字早已被别人用了
  • 芦新
  • 发表于:2018/1/10 12:34:28
  • 来自:河南
  1. 1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潢川86年还没有卖热干面的
玩 什麽...嘟莂玩感情 动 什麽...嘟别动眞情
  • 玩虫在线
  • 发表于:2018/1/10 20:46:18
  • 来自:河南
  1. 12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曾经的红卫场是文革时改的。过是叫衙门口。用一个“闹”字就概括了。有个俗语:老水牛栓在衙门口三天会说话。
  • 何处惹尘埃
  • 发表于:2018/1/11 19:51:48
  • 来自:河南
  1. 1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个世界一定有另一个我,做着我不敢做的事,过着我想过的生活。
  • 何处惹尘埃
  • 发表于:2018/1/11 19:52:08
  • 来自:河南
  1. 1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混个眼熟
这个世界一定有另一个我,做着我不敢做的事,过着我想过的生活。
  • 挥洒谈笑间
  • 发表于:2018/1/11 22:34:01
  • 来自:河南
  1. 1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最有记忆的是在那个地方买过溜璃拨弄(潢川话读)当时是5毛钱,还没有玩到家,底子掉来
个性人生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