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父亲与官渡中学

  • guest5954252
楼主回复
  • 阅读:41299
  • 回复:31
  • 发表于:2015/1/2 15:31:11
  • 来自:河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潢川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今年是父亲离世第六个年头,他的音容笑貌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无论是在梦里抑或在日常的生活中。在他80年的人生旅途中,清贫、敬业、育人、勤奋、博学给所有熟知他的人留下深深的印迹。他20多岁从潢川赴东北苏家屯区支教,兢兢业业,50年代获得辽宁省劳动模范。1961年29岁时调回潢川,放弃留县教育局工作机会,到官渡中学当教师。在官渡中学一干就是21年,他教过的学生成人成才,他种下的法国梧桐粗壮参天。直至1981年调到现在的四中工作(官渡中学60年代初也叫四中),而后调任县教育局教研室第一任主任。
父亲留下了很多诗赋、散文、对联、论文、记事、回忆录等。为了怀念逝去的父亲,发挥正能量,现将他珍藏的有关官渡中学文章献给官渡中学师生们。这篇文章是父亲70多岁时学会使用电脑,凭借扎实的拼音功底,一字一句敲打键盘出来的。凭着对历史的尊重,那时的语言、文风、人名在文章就有出现。下面是这篇文章的全部,与大家共勉:

官渡中学珍贵资料

常  相  思 , 长  相  忆

――写在官渡中学50华诞寿夭之时

    壮哉!官渡中学,从诞生到今天,已渡过了50个壮丽的春秋;伟哉!官渡中学,在短暂的征途上,却留下了辉煌的足迹;惜哉!官渡中学,在新世纪盛会到来之时,而隐名遁形,不知所终。是时也?运也?还是命也?都是,又都不是。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然而,我却常相思之,思其兴衰存亡之根源;长相忆之,忆其陈年人事之再现。虽时空遥远,世事沧桑,那些可爱的人,可心的物,可歌的事,却都历历在目,令人记忆犹新,引人津津乐道,发人陶醉深省,使人感慨万千。



    潢川官渡中学,始建于1956年。它是当时全县除城关潢师、潢高、一中、二中以外的四所农村初级中学(双柳中学、官渡中学、卜集中学、来龙中学)之一。是当时一所名校。其诞生之初,生源广泛,涵盖了黄岗公社、伞陂公社、桃林公社、张集公社四个主要学区,此外,还有传店公社的经坊寺一带、上油岗公社的尤庙一带和潢川城关东郊一带,甚至远来固始、息县、新蔡等地,百里负籍求学者,不胜枚举,被誉之为潢川县一颗“东方明珠”。直到文革后期,即1969年复课后,各公社纷纷建立起全日制中学,官渡中学也由初级中学扩建为完全中学。因当时官渡中学教学设备较齐全,制度较完善,师资力量较雄厚,食宿生活条件较优越,而生源优势仍是咄咄逼人,如水之就下,溪之入川,汇集于此。高中部更是红红火火,始终与双柳中学并驾齐驱。

    该校在创建与发展的进程中,一批政治素质较高的、有开拓创业精神的优秀教育领导者,被县委、教育局分别派来该校负责主持全面工作和教务工作。先后有:孟庆红、佟保先、高启新、晏季庭、崔积中、毕鼎华、蔡芳初、高仰先、蒋崇槐、罗靖华、高敬先、赵方修、张乐善、张明堂、沈国松、李国治、李贺新、赵文昌等,他们承先启后,披肝沥胆,尽职敬业,为该校的诞生、壮大和辉煌,立下了汗马功劳;一批批优秀的老中青教师,陆续被县教育局调来该校担任各科教学工作或班主任工作。青年人多系科班出身,血气方刚,热情洋溢,进取心强,肯于钻研,勇于拼搏,能跟学生打成一片;中老年教师,资历深长,学贯古今,恭谨勤恳,各有所长,教学有方,经验丰富。这一大群体教师是:杨瑞洲、闫恩普、胡训成、林秀芝、殷明文、姚传珍、曾繁英、李应庚、赵安仁、李德隆、李长龙、陈有功、万素珍、沈景芳、潘大陆、龚成寿、施耀华、邓运友、胡立顺、程瑞琴、江培霞、胡佩武、王国君、陈星驰、郑中良、梁声科、王恩琰、刘振会、袁普化、胡  俊、刘焕贤、张秀清、代大觉、冯长平、张乃骥、李健民、汪道淑、胡清海、李兴中、吴新华、杨超凡、王克坚、高尚贤、谷幼军、许亚莉、阚登基、陈良图、陈光杰、董进才、李志明等,他们继往开来,攻关夺隘,不厌不倦,呕心沥血,为培养和造就祖国四化建设人才和科技精英,做出了卓越而可贵的贡献;一批批脚踏实地,忠于职守,廉洁奉公,艰苦朴素,任劳任怨的后勤总务人员:赵国喜、柏统林、王涌泉、张作池、崔国康、卢祖诰、刘海银、郑金堂、董文彩、黄光国、余有恒、谭子惠以及校医万国富等,他们都为该校师生的教学稳定、生活需求,食宿安全和身体健康,创造了优裕的条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还有不少在此多年、辛苦工作的炊事班工友同志:张本福、刘志洲、王安邦、易    、马德义、贺升华、小丁以及电工严庭杰、李明学等,他们在有限的条件下,都能努力做到起早贪黑,尽职尽责,耐心服务,不谋私利;在称粮保管,粗粮细作,精打细算,卫生安全,发电照明,拉水抽水,开水供应各方面,都能按照学校的规定和要求,认真操作,保证了师生吃饱吃省吃得卫生。

这是一个朝气蓬勃、志同道合、团结战斗、无往不胜的坚强集体。我同这些曾经和我甘苦与共的领导和教职员工们,平时相处,亲密无间,情深谊重,彼此无猜。虽然,在文革期间,有些不尽人意之处(我们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这是整个政治气候侵袭使然也,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闹剧、丑剧和悲剧,它几乎伤了上一代人,毁了下一代人;也考验锻炼了老一代人,教训唤醒了下一代人。现在这一切都过去了,历史的伤疤已经痊愈,大可不必再为此萦萦于心,耿耿于怀了。现在需要的是,要继承革命长征精神,排除一切干扰和左顾右盼,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康庄大道上,昂首挺胸,阔步前进!

一晃四十年过去了,至今我仍十分怀念我的同事同仁和校友们。他们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都印我于脑,铭我于心。可是,他们(包括我在内)却都早已全部调离该校,各奔前程,各得其所;天涯海角,难得一见。现在大多数都已须发颁白,退休在家,安享晚年,行动不便,见面日稀;少数已溘然长逝,与世人阴阳两界。现在唯一留守在该校院内的、与该校休戚相伴半个世纪的老校工张本福,仍精神矍烁,体格尚佳。他是官渡中学盛衰存亡的最直接、最亲历的见证人。我在这里祝愿他晚年平安幸福。

    我是1961年夏,从东北沈阳调回原籍后,被县教育局调任该校主抓教学工作的。后由教导主任擢任副校长、副书记。谁料一干就是20年(其中调到桃林公社创建桃林完中2年)。我刚到“官中”时,才29岁。可以说,我的闪光青春和金色年华,基本上都是在官渡中学度过的;我的德才施展和心力奉献,都是在这里挥洒和成就的。

     官渡中学在初创时期,也曾经历过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运动、反右运动、批林整风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教师大下放运动以及学农、支农活动等政治“洗礼”,其教育教学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例如“政治挂帅、思想领先”,“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重在政治表现”,“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反右倾翻案风”,“学朝阳、迈大步”等。但是,多数的领导、教师们,在“复课闹革命”以后,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在各派政治力量的夹缝中,为学校寻求生存和发展,基本上能够把握住正确的办学方向,贯彻执行“以学为主”的办学方针,使得该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艰难到畅通,从低层次到高层次,步步为营,稳健前行,合理发展。

六十年代初期,由于师生能够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认真学习雷锋精神,并且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在面向农村,服务农业活动方面,确实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在“官中”时期,我们十分注重在政治上,坚持不懈、始终如一地学习毛著,学习雷锋;在业务上,为了学农支农,除了按照国家规定开设各科课程(包括体音美课程)以外,根据三年自然灾害后,农村的实际需求,我们还增开了“四门课”,即《农业常识课》、《珠算会计课》、《农村应用文课》和《毛笔习字课》;此外,还开办了“耕读班”,招收附近生产大队40多名失学青年进校速成学习基础知识;与此同时,还组织我校住宿生,到学校附近各个生产队开办“扫盲班”,教助中青年社员,利用晚间学习“老三篇”、速成识字、教学算术、打算盘、唱歌等,并且,坚持“四季常青”,颇受社队广大干群的欢迎和称道。

1964年官渡中学被评为信阳地区先进教育集体,我本人被授予“地区学习毛著积极分子”荣誉称号。当年,省教育厅在河南尉氏三中举办一个月的“名校主要领导干部培训班”,全地区只分2个名额(信高和官中),赵方修同志受学校委托,光荣参加,受到省教育厅厅长王锡璋的赞扬。“官中”的“红杏出墙”,受到上级领导的青睐和各方面人士的赏识:地区专员刘文树曾来该校蹲点示范一个月;县委宣传部长杨天润、教育局长袁怀志、地区教育局长顾经海、省教育厅长王锡璋以及中央教育部部长何伟、陪同人员有省委组织部长宋玉玺、地委书记赵定远等领导同志,都曾分别来该校视察指导。这些都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不小的反响,几乎名噪一时,声闻遐迩。时任潢高校长刑大地、一中校长李恒生和主任高叔先、二中校长曾浪等知名人士,曾相约前来该校“座谈取经”,还招徕广西等地一批客人前来该校参观访问。

    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官渡中学众望所归,始终高擎高中“龙头”不放,把“德育挂帅、智育领先、体美劳军全面发展”,作为本校的办学宗旨。特别是恢复高考制度之后,师生迎着教育的春天,一路龙腾虎跃,不懈不怠,不折不挠,争分夺秒,教学相长,颇获丰收。连续三届高考都夺得了骄人的成绩。以致官中人才辈出,桃李满天下,遍布祖国四面八方:从军的、从政的、从教的、从医的、务工、务农、经商的,或搞专业科研的,各行各业出类拔萃,屡建奇勋者大有人在。他们成为国家四化建设的重要栋梁和坚强基石。在他们之中,还有一批德才兼备的佼佼者、优秀的教师代大觉、吴新华、李兴中、董进才;毕业学生中有:李军、张玉琴、杨金学、钟昌福、罗方友、陈国洲、冯刚、朱耀斌、范诗鸣、杨文明、刘启贵、王少全、胡家谷、张士林、张建利、仇登峰、张政治、宋杰文、刘建平、杨锦珍、袁敬珍、袁其霞、赵玉琴、陈春、高华强、付保科、刘金华、刘金明、殷有堂、张国杰、肖保国、宿武军、李开才、冯明军、冯忠保、石泰山、谢天学、胡献军、龚国军、徐贵友、王新民、周兴武、任举成、苏建国、程守服、冯彦斌、冯彦霞、赵玉丽等一代精英,先后被提拔到上级党、政、军、教、商、医等重要部门,委以重任,或金鸡独立,另辟蹊径,各在自己的岗位上,大展雄才,大放光华,励精图治,建功立业,为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复兴,社会的进步,世界的和平,作出了突出而卓越的奉献。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六十年代初期毕业生邬恩珍,由于其能够安心农村,积极劳动,在“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被中央记者所采访,其动人事迹刊载于《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继之,她又光荣地出席了“全国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大会”,受到中央领导的表彰和奖励,一时反响很大。“官中”曾特邀她回到母校作报告,师生情绪浓烈,很受启发。上述一切,都在“官中”短暂的校史上,留下了一页页不朽的业绩,也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令人十分遗憾的是,到了九十年代末和新世纪初,由于官渡中学校址偏狭,不在乡府中心,没有发展空间,办学优势逐渐转移到乡府教育中心黄岗中学;加之城乡教育条件差距越拉越大,学生追逐名校名师之风盛行,相形之下,“官中”愈加显得陈旧落后。尤为重要的是,最后的20年,除了天时地利条件的变化以外,而人事的变迁,则是根本的原因:上述那些知名的领导和教师,都已不复在位。因此,原本热气腾腾的官渡中学,日趋冷落走低。终于高中停办了,初中也一蹶不振,鸟去巢空,失去生机。当然,也还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真是不巧,新盖教楼未过几年,竟然楼廊倾斜,经专家测定为危楼。黄岗乡党委、政府,为了扶植挽救该校,使之立于不败之地,也确实煞费苦心:2003年1月4日,乡领导人在该校举行了一次大型的“校友联谊会”。到会的原校往届毕业学子和部分教师们,纷纷远途来归母校,参加会议,慷慨解囊相助。我在会上,还赋诗一首。其中有几句:“弘德母校雄风振,解囊青史美名传。大厦微恙众力扶,造极登峰看大千。”很可惜,人们的殷切善良美好的愿望,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谁也无力回天了!(全诗《情系官渡中学》附后)

    二十年的“官中”生涯,是我人生的一段重要旅程。我对它情有独钟,每常梦绕神迁。1981年秋,我从该校调进城关东风中学(即东关中学,后更名为潢川四中)时,所有文牍资料,都移交于“官中”负责人,现在不知珍藏于何处?所幸在我的书夹中,尚有几份校史资料和部分名册,翻检出来,温而习之,愈觉亲切,倍觉珍贵,遂决意在电脑上打印出来。其目的,一是为纪念“官中”寿诞50周年”;二是表达对原“官中”领导和师生员工们的怀念之情;三是让后人了解“官中”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四是让世人知道原“官中”的人们是用怎样的思想、方法、作风和精神,来管理,来工作,来学习和精心安排生活的!

    往事如诗,岁月如歌。悠悠匆匆四十年,恍如昨天;当年的景象,经常浮在眼前。我好像又回到了我心驰神往的故校,与师生一起学习“毛著”;与师生实行“四同”(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与师生一起创办《向雷锋同志学习》校报和黑板报;与师生早起一道在操场或大路上跑操;与师生一起下队宣传、劳动和为贫下中农、五保户送温暖,做好事;与师生一起勤工俭学,开垦农田,种收粮食,植树造林;与师生一起研究探讨作文教学改革途径。我还写了《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一文,投稿刊登于1964年7月号《人民教育》杂志上,获得稿费64元,全部无偿地捐献给学校图书室,购买明清小说等书籍;还在兼教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写了一些反映学生校园生活的“下水作文”,如《三换床位》和《用雷锋精神塑造一代新人》等。我觉得我那时的生活过的非常紧张、充实、惬意而乐观。

    常相思,长相忆。我仿佛又看到了连周日同学们返校,肩挑手提米袋和菜罐时的情景;看到了同学们拿着餐票排队买饭、席地而食时的情景;看到了同学们课外活动,成群结队到大河洗衣服,或到河边端沙回来铺扫清洁区时的情景;看到了同学们在节日晚上,以班为单位,搬着凳子集合于大操场观看露天电影时的情景。我仿佛耳边又听到,教室内传出集体朗诵毛主席《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那种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读书声;清晨听到同学们出操时所唱的:“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那种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歌声;夕阳西下,听到同学们下乡宣传或支农归来时所唱的:“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胸前的红花映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那种精神抖擞、雄壮有力的歌声;听到同学们进城参观农机厂、棉纺厂时,齐声背诵《毛主席最高最新指示》:“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我仿佛还听到“耕读班”的同学们,下队“扫盲”,深夜返家时所唱的歌曲:“黑格洞洞的天上出呀么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写了字,放光明,要把道理说分明:庄户人为什么要识字?不识字不知道大事情!旧社会咱不识字,糊里糊涂受人欺;如今咱们翻了身,受苦人变成了当家人,睁眼瞎子怎能行,嗯哎嗨哎嗨吆,学习文化最呀当紧来么嗯嗨吆!”这些年来,我们学校的这些想法、说法和作法,早已时过境迁,是耶?非耶?不必再去品头论足了。“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我就不为之缠绵悱恻、费神揣度了。

但是,最要紧的是:对官渡中学的常相思,长相忆,我感到其乐无穷。我好像是返老还童、年轻了许多。这对我自己的心理也许是一种慰藉:数十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使我筋强骨壮,思路清晰。至今,我无怨无悔,无愧无憾,也许这对我更有利于颐养天年,健康长寿吧!

愿“官中”精神永存!

         原官渡中学、现县教育局教研室退休老者 高敬先

                     作于2007年5月25日

附诗:  情 系 官 渡 中 学

(格律四首)

(一)


官渡河水日夜流,  黉门科殿曲悠悠。

五十教化开新宇,  三千赤子遍神州。

芬芳桃李成栋梁,  俊彩星汉连琼楼,

迢迢万里祥云路,  腾蛟起凤展鸿猷。

(二)

光阴荏苒数十年,  校友喜聚开心颜。

故园重温孩提梦,  新堂再续友谊篇。

弘德母校雄风振,  解囊青史美名传。

大厦微恙众力扶,  造极登峰看大千。

(三)


春风化雨师德高,  传薪代代效楷模。

奋蹄勿须挥鞭笞,  倾心定能育秀苗。

热血少年争跃马,  峥嵘岁月惜今朝。

师生同心夺关隘,  再造辉煌奏凯歌。

(四)

梦绕神牵故地游,  东风送爽偿宿求。

二十春秋留足迹,  半世心血洒校圃。

教苑鬓白倦褒赏,  杏坛情深胜封侯。

风雨历程人已老,  铺路搭梯壮志酬。

原官中教师高敬先献诗于校友联谊会上

2003年1月4日

 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

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


                ―― 河南潢川官渡中学

    毛泽东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是战无不胜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是一切革命工作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近几年来,特别是今春以来,我们全校师生怀着对毛主席无比崇敬的心情和如渴思饮的求知欲望,认真地学习着毛主席著作。通过学习,我们师生的思想红了不少,眼睛亮了不少,干劲增了不少,意志坚强了不少,一个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政治局面,正在形成。现将我们学习毛主席著作后的点滴收获介绍如下:

                      提高了阶级觉悟

   青少年学生,因为年纪轻,斗争知识缺乏,不会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易于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三年级的一位同学,曾在闲谈中说:“有些贫农比地主还厉害”。这种错误说法,不能等闲视之。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组织学生学习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主席在文中教导说:“这个贫农大群众,合共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七十,乃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贩贩贩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若否认他们,便是否认革命。若打击他们,便是打击革命。他们的革命大方向始终没有错。”这段话,给学生以深刻的感染和教育。三年级的一位同学,原籍息县,现寄居姑家。在校三年,一直守口如瓶,隐瞒了家庭的地主成份和父亲被镇压的事实。由于提高了思想觉悟,终于向学校作了交代,并表示:“坚决和地主家庭决裂,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和劳动”。

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师柏统林因患脑神经病,于1962年秋改做勤杂工作。开始,对于这一工作,既无兴趣,也无信心。一则认为,这个工作是伺候人的差使,没有出息,站在老师面前,自感矮了半截;二则认为,成天默默无闻地跟笤帚、掸子打交道,终日忙于烦琐的机械性的劳动,既没有什么知识可学,也没有什么技术可钻,长此以往,只能白耗青春,碌碌一生,而不会有什么建树。后来,通过三学《为人民服务》,思想疙瘩解开了,逐步认识到做勤杂工作,为师生服务,也就是为人民服务。从而热爱了这个工作,由没有兴趣而有了兴趣,由没有信心而有了信心。经过二年来的刻苦努力,细心钻研,磨练出“七不怕”的硬功夫(即不怕热、冷、脏、累、难、苦、疼),学会了“七套”过去一窍不通的硬本领(即点汽灯、修车子、支煤炉、划玻璃、油印、理发、修鞋)。去秋以来,利用业余时间,为师生理发达到364人次,不取分文报酬,师生满意,受到热烈赞扬,学生称他是“好师傅”,老师称他是“多面手”,领导称他是“好管家”。他表示今后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

    
共青团员李长龙是我校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他常常对照主席思想,“三省吾身”,因而在工作上一贯积极热情,能够吃大苦,耐大劳,好象浑身有使不完的力量。更为可贵的是,能够以校为家,关心学校集体利益。今年正月初三那天,大雪纷飞,北风刺骨,汽车停驶,路断行人。这个时候,李长龙老师正在城里亲戚家做客,为了护校,他谢绝了亲戚的再三挽留,同晏校长一道冒雪返校。他们踏着过膝的雪,一步一跌,一步一跄,步行三十里路,花了八个小时,直到昏天黑地的时候,才回到学校。虽然他们受累受冻,走得很疲乏,但是毫无怨言,并乐观地说:“当我腿酸头晕、步履维艰的时候,便想起了毛主席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那种长征的英雄气概;便想起了毛主席那首气势磅礴的《长征》诗,感到有一种伟大的力量在鼓舞着我,支持着我,策励着我。”

    许多家庭困难的同学,通过学习,也立下了战胜生活和学习困难的雄心壮志。三年级宋久才家住息县灾区,想中途退学。通过《愚公移山》一文的学习,受到很大启示。他说:“老愚公在困难面前毫不动摇,决心把两座大山搬走。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冲破了一切困难,终于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压在人民头上的大山推倒。难道我这点暂时的困难就不能克服吗?我看困难在硬骨头面前是纸老虎。家里缺粮,我少吃点,缺钱我少花点,没有本子我用废纸,没有三角板我用筷子,没有胶鞋我打赤脚,没有菜票我剜地菜。无论如何,也要完成学习任务。”

                      明确了学习目的

    杨有成同学在作文中写道:“以往,我受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一心追求升学。认为只有升学才有大前途,把青春埋没在农村挨累、吃苦、受嘲笑,不合算。所以单纯钻研升学考试科目。读了毛主席的《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后,认识到我的想法是错误的。我一定响应祖国号召,哪里需要就奔向哪里去。”事实证明,他们没有辜负自己的诺言。今春上级号召服兵役,所有适龄的男青年,都踊跃地报名应召,任凭祖国挑选。有的同学,三番五次到县体检,虽未合格,但毫无怨言。

                       懂得了劳动的意义

    毛主席教导我们,干活不要拈轻怕重,要敢于挑重担子。沈景芳老师是四个孩子的妈妈,三十八岁的人了。可是在平时的劳动中,不管是卫生扫除,耕种园地,还是劳动建校,美化校庭,她都积极参加。今年麦假期间,她执意拒绝了学校的照顾,将婴儿安置在家,下队支援农业。在劳动中,见活就干,不会就学,因为苦学打枷,两手磨起了几个血泡。在劳动之余,还利用早、午、晚休息时间,管理学校棉田。为了突破本地流传的“哭不活的娃娃,栽不活的棉花”的习惯说法,她又钻研植棉技术,并且亲自动手进行移棉试验,合共移栽棉苗274棵,成活253棵。她高兴极了,过路的人,也都无不夸奖。她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劲头呢?她说:“科学试验,是毛主席提出的三大革命运动之一,是提高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毛主席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我是一个生物教师,就应该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我不能当空头的生物教师。”

改进了领导作风

我校晏季庭校长,1962年春调来本校,当时仓无存粮,库无存款,厨无存煤,案无存菜,师生生活比较艰苦。目睹这种情况,晏季庭同志内心不安。他反复阅读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毛主席在文中指示:“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对照毛主席的话,他越发感到责任的重大。他认为搞好生活是为师生更好地工作学习而服务的。于是在全面关心师生思想、工作、学习的同时,着重大抓师生生活问题。他采取的措施是:一方面坚持和师生同甘共苦,时刻了解师生生活的痛痒,向他们进行形势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一方面经常和有关领导人员、总务人员,分析学校有利和不利条件,想方设法解决生活问题;再一方面,跟全体师生员工一起,制定可行的生活计划和制度,精打细算,杜绝浪费,自力更生,开源节流。经过二年的艰苦努力,逐渐扭转了困难的局面,改变了学校的面貌,稳定、调动了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如此,他还经常深入到师生和工友中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哪个孤儿缺了粮,少了衣;哪个教师家庭受了灾,生活困难;哪个青年教师个人生活问题没有很好地处理;哪个年长教师身体不佳,食欲不振;哪间住室需要修补一下;哪个节日需要改善生活等等,他都细心过问,无微不至,即使东奔西跑,废寝忘食,也在所不辞。每次进城开会,常常给师生代办一大堆事情,捎买一包子东西:什么药呀、布呀、针呀、线呀,有求必应,不厌其烦,想得周到,办得妥贴。有一次他发现学生张伯仁面黄肌瘦,身体衰弱,常常因病请假,便向他详细了解情况,劝告他家中解除迷信的诊治方法,并用车子,将他送往县人民医院,经检查化验,方知是钩虫病,并且三次带他进城复诊治疗。不到一个月,学生的病便痊愈了。家长感激地说:“是人民学校的校长,救了孩子的命。俺花了一百多元钱,差点买来个后悔药。”

说明:本文发表在《人民教育》杂志1964年7月号第21-23页上,总第一四一期。撰写、投稿人高敬先,时任官渡中学副校长兼教导主任。

 

                     三   换   床   位(小说)

文   生

    
熄灯铃响后,磨电机停了,校园内顷刻静了下来。高二(2)班男生寝室内,却烛光闪烁。满屋人的脸上,泛起青春的红晕。大家坐在板架床上,用被子裹着腿,开着舍务会议,检查总结《文明宿舍公约》执行情况。

    会议末了,李谦向室长江大为提出回到“1号”床位的要求。话犹未了,王小刚豁地爬起来,恳求说:“室长,再别动了;当门风大,李谦好感冒,他顶不住!”小刚的话,使临近尾声的会议,再次升华到高峰,引起一阵强烈的反响:有的说,小刚这是虚情假意;有的说打从学校开展“五、四、三”活动以来,小刚真的刚强起来了。

    这种贬责和褒扬,绝非有意挖苦或表面奉承,而是从他与李谦“三换床位”的具体事实中得出不同的评语。会议最终否决了李谦的意见。事情的来龙去脉,还得从头说起:

    那是去年九月,开学第二天下午,残暑虽退,但天气灼热。新生王小刚扛着行李包,大汗淋漓,走进寝室,带进一股炙人的热气。大家一看,小伙子个头不高,满脸稚气。他从肩上卸下包裹,往当门床上一放说:“哎呀,热死我了!这儿凉快,我就睡这儿。”随手拿起一顶草帽,忽闪忽闪地扇起来。

    因为彼此不认识,谁也没有搭腔。班主任周老师临时指定的室长江大为走了过来,递过一条毛巾,问道:“同学,您叫什么名字?”“王小刚!”说着,接过毛巾,擦了两把汗,便拉开行李包,准备摊铺。室长扫视一下墙上名签,指着里面的一个床位说:“您的床位是14号,在那儿!这是李谦的地方。”小刚往里面一看:三间屋两排架床,靠里面的门关死了,那儿也摆了一张二人床,下面床腿上贴着醒目的毛笔字“14号”。小刚不看则已,一看大不乐意:那里光线昏暗,地面潮湿,;床头边挡着一个条桌,上面放满了牙具、碗筷、肥皂盒、咸菜罐,狼藉无章,很不卫生;若是上下床,还非得从别人床头翻上翻下不行,连放书箱、脸盆的地方都没有。再说,那儿一丝风也刮不去,还不给人闷死了!他拿定主意,不去。

    室长以为小刚没听见,又把话重复了一遍。小刚这才漫不经心地说:“管他李谦张谦,这床位又不是他租的!这叫‘先来后到,各得其所’”。室长解释说:“人家昨天就报到了,现在缝被子去了。这不是他的草帽吗?”小刚手中的草帽不动了,脸上一阵羞赧;但很快恢复了平静,强词夺理说:“那也不是铁板上钉钉。他交多少学费,我也没少交!调换一下,等量代换,有啥不好?”一边说,一边耍了个鬼脸。

    正说着,李谦携着夹被进来。江大为怕李谦不依,闹出僵局,便马上示意说:“这位小同学叫王小刚,他――”不知小刚是心里发慌,还是从外带进来的热风未散,额角上不住地渗出汗珠。他又拿起毛巾,使劲地擦了擦,几绺头发粘在眉眼上,显出几分尴尬和调皮的神情。李谦看到这种场面,完全明白了。便走到小刚面前,握住他的手说:“欢迎,欢迎!”停了一下,又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你愿意睡外边,我喜欢睡里边,咱俩就换换床位吧!――就这么定了。”小刚喜出望外,也用力地抖动几下他们紧握着的手。一阵清风从门口吹进来,两个人都得意地笑起来。

    李谦是团员,身材比小刚高半头,体质略瘦,腮上的酒靥,时隐时现,给人一种文雅谦逊和处事果决的感觉。江大为猛地在李谦肩头捶了一拳,说:“好伙,我还在为你‘卖关子’,你俩倒好,却‘当面鼓,对面锣’,不到一分钟就敲定了!”小刚笑着说:“这叫‘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一句话,逗得满室哄堂大笑。

    不久,在班主任周老师的授意下,室长发动寝室同学,利用几个课外活动时间,整饬了室容,铺地平,刷墙壁,路道东西靠墙处砌了两座五层水泥柜厨,使原来杂乱无章的寝室,面目为之一新。有某生《西江月》二首为赞云:

    玻璃晶莹透剔,墙壁粉刷生辉,红砖铺地平又亮,两橱分立东西。

    床上被子列队,床下鞋子看齐,小件橱里大集合,毛巾绳上划一。

    在此基础上,又讨论制订了《宿舍文明公约》。寝室条件在改善,人们习惯在改变。在李谦的带动下,里角的床铺上下左右,始终整整齐齐,利利落落。此情此景,王小刚心有灵犀,初有悔意。

    秋去冬来,天气渐冷,这个寝室门朝北,小北风一个劲儿地从门缝往里灌。尤其是,同学们起夜,脚步扑扑通通,络绎不绝;两扇门支支扭扭,响个不停。王小刚首当其冲,无可奈何,常常是“布衾冷似铁,夜半难入眠”。天刚朦朦亮,他本想多睡一会儿,同学们却已起床,迭被,洗漱,他不得不急起直追。

    寝室房屋陈旧,条件简陋,宿员密集,年久失修,领导心知肚明,虽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因经济拮据,仍不能根本改善。六七十年代,因“三年自然灾害”,农村经济萧条,中学生只能靠国家“助学金”维持上学:贫下中农子女每人每月4-5元,中农子女3-4元,地富子女2.5-3.5元,孤儿6-7元(当时全校有7个孤儿)。各班助学金月月评完,造册签发,雷打不动;七十年代以后,国家助学金取消了,教育局规定每人每学期只交学杂费2.5元;七十年代中期增至5元,有的或减或免。但是学校学杂费属专款专用(只能用于添置、维修桌凳、黑板、教学图书用具等),任何人不得挪用。即使可以用来改善住宿条件,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目前的困难,只能依靠国家拨款或学校师生勤工俭学、自力更生来解决。困难是暂时的,也是可以克服的。这一点,同学们都是能够认识和理解的。

小刚在上小学和初中时,没有住过校。虽然也曾想着过一下集体化、军事化的生活,培养自己适应军事生活环境的能力,为以后参军或支边奠定基础。但压根没有尝到过集体生活的滋味。他深悔当初糊涂,不该同李谦调换床位。

一天,大喇叭里播出风雪降温消息。小刚暗暗叫苦,郁郁寡欢,感到严冬的威胁,几乎打起寒噤来。

    李谦猜透了小刚的心思,主动找到他,问寒问暖,然后关切地说:“小刚,你还小,别撑硬汉了,咱俩还是各回各位吧!”小刚听了这话,象吃了“顺气丸”,喝了“润心蜜”,脸上愁云顿时消散了。他赶紧接茬说:“对,对,对!当初我错了,侵占了您的床位,现在应该落实‘政策’了。”眉宇间紧蹙的疙瘩,移到脸上,变成一朵花。两个人都会心地笑起来。江大为走过来,故意紧绷着脸说:“是谁撕毁了君子协议?还不从实招来!”小刚脸上初绽的花朵,一下子羞成一块红布。李谦圆场似的说:“不,不,这叫‘投桃报李,两厢情愿’嘛!”人群中发出一阵讪笑,笑得小刚脸上的红布褪成了紫色、白色。他禁不住这种格局,不由地低下头来。

    严冬过去,春风来了。园中桃李经过冬天的洗礼,都生机勃勃。争先恐后地生枝发叶,含苞待放。元春开学后,李谦和小刚及其他同学们,重新聚首。在园丁们辛勤培植下,正在茁壮成长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新的日历又掀去四分之三。有一天,气温骤降,北风凛冽,低空中凝聚着一大块、一大块乌云,从北空低压过来;接着,由黑变黄。傍晚时分,四周的村庄、田野,蒙上了一层漫漫云帐。带哨音的罡风,一直刮了半夜,才收了它的淫威。第二天早晨,开门一看,一片银妆素裹,地上、房上、树上,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

    同学们都到教室上自习去了,唯有李谦没起床,他在发高烧。江大为踏雪请来校医,给李谦打了针,吃了药。医生嘱咐说:“要闭两天风。”全室的人,下自习回来,见此情状,都很义愤。有的想责备王小刚以友为壑,自私自利;也有的懊悔没把自己的床位换给小刚或李谦。可是,大家谁都没说话,更没人象以往那样欢笑弹唱,室内空气有点窒人。

    小刚更是追悔莫及。他伏下身子,用感愧的腮邦体试着李谦的体温,两张稚嫩的脸庞贴在一起,两颗赤诚的心跳在一起。他呆了很久,也想了很多:他从李谦、江大为等人身上,看到了雷锋的风格,看到了董存瑞的精神,看到了欧阳海的品德,也看到了自己思想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一年多来,李谦、江大为他们对小刚的爱抚、宽容、原谅和等待,每每使他心领神会,百感交集。今天,李谦的病,于他有着不可推卸的感情责任。他的眼睛潮湿了。他把头埋在李谦的枕边,呜呜地啜泣起来。他难受极了。

    李谦此刻却是另一种情怀:他是团员和干部,对同学的进步和成长,他有一种带动和帮助的责任。诚然,平时他对小刚,姑息迁就多了一些,正面开导少了一些。不知为什么,他一看到小刚那愁眉不展的脸和畏难怕苦的眼,就象看到自己的小弟弟那样,一种莫名的怜爱,便从感情深处油然而生:“还是给他点时间,再等待他一回吧!”于是,他抽出手来,亲昵地抚摸着小刚的头,用枕巾拭去小刚脸上的泪水。顿时,小刚感到有一股暖流,流遍周身,最后储存在心田里。小刚把李谦当成了自己的良师益友,当成了严于律己的楷模。

    但是,用什么办法来加强思想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减轻内心世界负疚的痛苦呢?在眼前,重要的一步,就是第三次调换床位,让李谦回到“14号”床位上避风养病。想到这里,小刚如释重负,再次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可李谦却执意不肯,二人相持不下。全寝室的人,这才发了言,象一锅开水沸腾起来:有的劝,有的评,有的忠告,有的责难,也有的愿用自己的床位来调换。正在这时,班主任周老师来了。她临时决定,让李谦暂时离开“1号”,回到“14号”。周老师的决定,顺乎“民意”,合乎“实情”。于是,大家七手八脚地把李谦和小刚的东西,相互调换过后,把李谦扶到里边睡下。当下,李谦只是答应暂换两天,谁料,竟成了定局。

所以,这才出现文章开头“舍务会议”即将结束时,李谦要求回到“1号”床位,他的意见被否决的场面;王小刚斩钉截铁的态度,博得众人的赞赏;江大为顺理成章,认可了他俩的第三次“协议”。

当室长宣布散会时,一轮明月挂在当空,把和谐柔媚的光,洒在这个豫南大地偏辟的山乡,洒在这所安谧恬静的校园,洒在这个满室熟睡人们的脸上,红晕中又增添了一层祥美的光彩。

            官渡中学教师 文生(高敬先笔名)

作于一九八0年十二月

               用雷锋精神塑造一代新人

十四年前,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亲笔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朱德委员长和叶剑英付主席,也曾分别题词,勉励我们发扬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毛主席的好战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号召和殷切期望,时刻萦系在我们的心头,回响在我们的耳边,成为我们建校育人的“座右铭”。经常不断地用雷锋精神塑造一代新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日常政治思想工作的崇高职责和战略任务。下面谈谈我校在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中的几点体会:

学习雷锋尝甜头,不学雷锋吃苦头

    大家知道,雷锋同志是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正如敬爱的周总理所概括的那样:“雷锋具有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雷锋平凡而伟大的一生,闪耀着光彩夺目的无产阶级思想的壮丽火花。雷锋同志确实是全国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应该学习和效法的光辉榜样。十多年来,成千上万的革命青少年,怀着对雷锋同志无比景仰和崇敬的感情,在毛主席像前庄严宣誓:“永远学雷锋的精神,走雷锋的道路,做雷锋式的接班人。”并且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严格履行和实践着自己的诺言。

    毛主席光辉题词发表后,我校就把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作为对广大团员和青少年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来抓。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雷锋的模范事迹,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的比学赶帮竞赛高潮,不断总结成绩,表扬先进,因势利导,持之以恒,因而效果显著:

    在毛主席阳光雨露的沐浴下,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很多团员和青少年,嘴里高唱着雷锋的歌,耳边回荡着雷锋的话,眼前浮现出雷锋的高大形象。因此,校风大振,学风大变,文明之风大行;好人好事有人夸,歪风邪气有人煞,遇到困难有人上,校园里呈现出空前喜人的景象:毛主席著作自觉读,校内外好事经常做,革命日记天天写,进步要求人人提;雨雪风霜的天气,按时到校不缺席,早操间操不失机,课外活动有意义。班班有“三箱”(理发箱、节约箱、招领箱),人人有“三宝”(《毛主席语录》、针线包、劳动工具);“两忆”、“两比”会议定期开(忆阶级苦、民族恨,与父兄、雷锋比童年)。师生间、同学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疾病相扶,教学相长,已蔚然成风;遵守纪律,讲究卫生,皆养成习惯;爱护公物,拾金不昧,均视为美德。学习雷锋小组,定期到附近生产队军烈属、五保户家去慰问和帮扶,或挑水扫地,或洗衣晒被,见活就干,见困难就帮;扫盲小组,定时携带小黑板、马灯、课本,到生产队政治夜校,去教学扫盲(识字)、教歌、算账,有求必应,风雨不误;园子村邻偶然失火,高中同学闻讯赶到,穿浓烟,冒烈火,为社员抢险扑救;集上村头骤然发水,高中同学迅即出发,涉洪水,淌小桥,为队里牵耕牛,转粮仓。还有的背老人,抱小孩。“好事做的多,从不把姓名报”,都说:“毛主席教俺这样做,俺比雷锋差的多。”他们时时处处,踏着雷锋的脚步走路,学着雷锋的样子做人,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深印在他们那纯洁而质朴的心灵里。看到这一代新人,在雷锋精神的激励下,正在象他们亲手栽种的一排排小树一样,一天天茁壮成长起来,我们内心真有着不可名状的甜美而欣慰的感觉。

    但是,正当全国上下,学习雷锋的群众运动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的时候,万恶的“四人帮”出于其篡党夺权的狼子野心,对这一伟大运动大泼冷水,极尽诬蔑攻击之能事:胡说什么学雷锋,做好事,是“只抓小事,不抓大事”,“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并居心险恶地说什么“雷锋叔叔不见了!”从此,在“四人帮”窃据的宣传媒体,雷锋的名字不提了,雷锋的事迹不表了,学习雷锋的经验不登了,学习雷锋的活动被扼杀了。代之而起的是,大树特树黑典型、黑标兵、黑样板,连篇累牍地宣传跳梁小丑张铁生之流的“反潮流”精神,妄图诋毁毛主席关于“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把雷锋的伟大形象从亿万人民心中抹去,为其“复辟”扫除障碍,驯化鹰犬。更有甚者,“四人帮”妄图把教育阵地作为他们同无产阶级对垒的“桥头堡”。他们挥舞着“两个估计”的反革命大棒,乱砸所谓的“三块石头”,把广大教育工作者入了“另册”,扣上“臭老九”的帽子,同反革命、坏分子相提并论,等量齐观。他们大肆鼓吹“读书无用论”,“闹而优则仕”,公开叫嚷要培养“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文盲+流氓”,千方百计地腐蚀、毒害和争夺青少年一代。无数事实充分证明,“四人帮”是青少年最大的政治教唆犯。

    在“四人帮”黑线的践踏和摧残下,我校学习雷锋活动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铸成了严重后果。在相当一小部分学生中,极端民主化思潮和无政府主义倾向,逐渐滋生泛滥起来:旷课迟到,东游西逛为常事;吸烟划拳,吹流氓口哨为游戏;穿奇装异服,留大背头为时髦;结伙滋事,赌博斗殴以为荣,出入翻墙,截车扒车以为勇;老师对学生严格要求,被认为是“师道尊严”,要批;对错误的思想行为进行批评,被认为是“管、卡、压”,要反;坚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被说成是“搞回潮”,要冲;维护必要的规章制度,被说成是“搞复辟”,要砸。文化成绩考核,基本流于形式;学期评比鉴定,只是走走过场;团内组织生活,有名无实,干部分工建制,形同虚设。因而,政治空气淡薄了,歪风邪气上升了,两次路上因违章截车扒车,酿成大祸,导致两个学生死亡的悲剧发生。

    活生生的事实,血淋淋的教训,使我们的头脑清醒起来,眼光敏锐起来,精神振作起来。我们切身体验到:学不学雷锋,不是一个形式方法问题,而是两个阶级争夺青少年一代的斗争问题,是为谁办学,为谁服务,培养什么人,走什么道路的方向问题,是事关路线、方针问题,是事关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我们决不能再掉以轻心了!

                雷锋精神天天学, 抓纲治校见成效

   
 以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也把群众学习雷锋的活动,引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并为“抓纲治校”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在党中央“抓纲治国”战略决策指引下,我们以更高的热情和更大的决心,再次恢复和开展了一度中断多日的学习雷锋活动:我们把学习雷锋活动同学习“毛选”五卷结合起来,同革命大批判结合起来,同整顿组织结合起来,同创三好树标兵结合起来。先后举行了动员大会、誓师大会、主题班会、心得交流会。黑板上登着雷锋的日记,广播中播着雷锋的歌曲,“作文集锦”展览着学雷锋的文章和诗歌,校报上报道着“学雷锋,见行动”的新消息。人人有行动计划,组组有“好事簿”,班班有“评比台”。就这样,以共青团为主体的青少年学生学习雷锋运动,又蓬蓬勃勃地开展了起来。

    再次开展学雷锋活动时候,学校定期总结评比,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学一点,做一点,天天学,天天做,说到做到,不放空炮。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把雷锋当成做人处事的楷模和尺子,自觉对照检查。例如:雷锋把毛主席的书当成“粮食、武器和方向盘,同学们也怀着对毛主席无比崇敬和缅怀的心情,在毛主席逝世周年之际,通读了“毛选”五卷。雷锋“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同学们也积极自觉地关心集体,关心他人,主动为病号请医拿药,贴心护理;如果有人违反了学校纪律,就有人同他促膝谈心,启发诱导;昔日的“冤家对头”,如今结成了“一帮一,一对红”;同学之间,政治上互相关心,思想上互相开导,学习上互相策励,生活上互相照顾,劳动上互相协作。雷锋经常利用节假日,主动到工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同学们也利用节假日,回队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或兴修水利,或开辟大寨田,或积肥送肥,或交售公余粮,或植树造林,或搞文艺宣传,或向老农学习生产经验,或向社员介绍推荐农作物种、管、收、藏的科学书籍。有的同学还常给军属代写书信,给生产队记账、算账,给夜校上课扫盲。雷锋立言:“工作上向高标准看齐,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同学们也能保持和发扬贫下中农勤劳简朴的优良作风。可以说,该校的学生中,没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没有铺张浪费的。多数同学,平时不吃零食,不乱花钱。时时处处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米粮袋,咸菜罐,肩挑手提心里甜”,“农场风餐不觉苦,垦荒种地乐陶然”。不少同学,“被子脏了自己洗,衣服破了自己补,头发长了互相理,文具缺乏修旧废”,尽量节约开支,减轻家庭负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随着全国形势的好转,我校在学习雷锋、抓纲治校过程中,有了新的起色:不仅优秀生受到很大的鼓舞,他们决心循着雷锋的足迹继续前进,而且,也使得一些毛病较多的后进生大有转变,原来的“扒车猴”不扒车了,“调皮鬼”不调皮了,“烟虫子”不抽烟了,“集撑子”不逛街了,“常有理”办事论理了,“惹不起”能团结他人了。他们还能主动为集体做做好事:砌讲台,修桌凳,打扫厕所,清理猪圈,整修学校沟路,帮厨打杂排污水等.“好事做了上百条,对人保密不玄耀,无名英雄如春笋,雷锋精神结硕果,比学赶帮争上游,抓纲治校见成效”。

                以纲带目抓根本,红专高峰勇攀登

  
  伟大导师列宁说过:“只有用人类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毛主席也说过:“只专不红是不对的,只红不专也是不对的,必须是又红又专。”雷锋同志所以能成为共产主义战士,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他能够带着深厚的阶级感情,时时读毛主席的书,事事听毛主席的话,处处照毛主席指示办事,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尽早地确立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他始终坚持政治与业务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技术精益求精。他是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拧在哪里都管用,放到哪里都发光。雷锋同志是广大青少年当之无愧的又红又专的光辉典范。

    我们的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造就亿万个象雷锋一样的又红又专的建设人才。这是圆满实现毛主席、周总理伟大遗愿的需要,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需要,是尽快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需要,是全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和愿望。它关系到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抓纲治国”的大计,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为祖国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义不容辞的光荣而崇高职责。

    为此,自去年以来,我们在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中,始终注意以本带末,以纲带目,步步引导广大学生,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狠批“四人帮”对毛主席教育方针的无耻篡改。使他们透过“四人帮”所散布的大量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等反动观点,认清其极右实质和罪恶目的。从而逐步摆正政治与业务的关系,德育与智育的关系,红与专的关系,主学与兼学的关系,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进而划清集中与民主的界限,组织纪律与放任自流的界限,正确的管理教育与师道尊严的界限,合理的规章制度与“管、卡、压”的界限,必要的文化考核与“分数挂帅的界限,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与“三脱离”的界限,为祖国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与走“白专道路”的界限。

    与此同时,还相应地建立健全了一些规章制度:如考勤制度、学习制度、、生活制度、考试制度和奖惩制度;合理地调整了一些作息时间:如政治学习时间、文化学习时间、文体活动时间、生产劳动时间和睡眠休息时间。为全面贯彻执行毛主席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曾举行了“学习毛著心得交流大会”,“向科学进军誓师大会”,“模范团员、三好学生表优大会”以及重大节日文艺晚会,灯谜晚会和田径球类比赛(包括拔河)活动等;平时各教研组、各个班级,还开辟“学习园地”、“庆祝节日专刊”、“大批判专栏”等,有计划有目的地启发、激励和鼓舞学生,以“攻关”的勇气和“钉子”精神,去攀登文化科学高峰,向科学堡垒进军,为实现“四化”作出贡献。

    一分耕耘,一分收成。在持续不断地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中,学校面貌也不断发生着显著变化:目前,校园内生机勃勃,桃李争荣,一扫过去教学秩序混乱局面。广大团员、青少年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呈现出“六多六少”的喜人景象。这就是:要求住校的多了,远途走读的少了;每周出满勤的多了,旷课迟到的少了;全面发展的多了,偏科瘸腿的少了;独立思考的多了,抄袭作业的少了;有疑必问的多了,自甘暴弃的少了;互帮互学的多了,囫囵吞枣的少了。

    曾有一个被称为“学混子”的差等生,“迟到是便饭,三天两不见,上课打瞌睡,下课把集赶,数理开晕车,文科坐针毡,作业他不交,考试吃鸭蛋。”经过老师们反复耐心的教育和个别辅导,初步树立了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了态度,提高了勇气,增强了信心,因而学习有了显著进步。再如,“四人帮”制造的“马振扶事件”之后,“读书无用论”曾一度在我校泛滥起来。许多同学对学习外语产生厌恶情绪,弄得外语教师欲教不能,欲罢不忍,教与学发生了矛盾,师与生关系紧张。通过揭批“四人帮”,同学们弄清了真相,明辨了是非,懂得了学习外语的重要意义,增强了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随着学风的转变,师生关系也有了根本的改善。一个师爱生,生敬师的局面已经形成。课堂上,老师认真教,学生注意听;课堂下,老师精心改,学生刻苦练;晚会上,师生联袂登台表演文艺节目;专刊内,师生共同载文激浊扬清。目睹广大青少年在红专大道上阔步前进的昂奋态势,教师们深感教师事业的神圣,职责的光荣,任务的艰巨,和《园丁之歌》的雄壮豪美!某同学有“西江月”一首为证:

    神州春风荡漾,桃李满园芬芳,雷锋精神大发扬,一代新苗茁壮。

怀揣宝书毛著,步履红专道路,科学高峰敢登攀,试看英雄辈出。

我们决心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一定要彻底砸烂“四人帮”强加给我们身上的精神枷锁,坚持用雷锋精神塑造一代新人,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我们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祖国,永远雄踞于世界的东方!

    官渡中学 高敬先于1978年3月5日在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十四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总结发言

潢川县官渡中学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师生的思想、工作和学习生活,影响到学校的建设、发展和经济平衡。全体师生员工均应以批林整风为纲,切实贯彻执行勤俭建国、艰苦奋斗的方针,努力搞好学校管理工作。为此,特订制度如下:

一、加强经费管理,严格收支手续:

1、财务人员要提高路线觉悟,增强阶级斗争观念,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廉洁奉公,精打细算,开源节流,为无产阶级教育革命事业,节约每一个铜板。

2、对于学校的伙食费、修缮费、学杂费、生产费、医药费、办公费、福利费、互助费的处置,要入有账,支有据,来有脉,去有终,账款分管,账实相符;并要求做到日清月结,专款专用,季度公布账目。

3、根据学校需要与可能,总务人员购买、添置校产校具、大件用品或请木泥工维修校舍校具,须事前计划,经领导研究同意;事后要及时盘结汇报;并经有关人员检查验收,签字盖章,方可入账。

4、教学人员所需用的教学用品、图书、器材等,原则上应提付总务人员据情办理;若愿自行采购者,应征得总务人员的同意;若购买超过五十元以上的物品,须经学校领导研究批准。

二、实行经济民主,加强一元化领导:

    校革委每月应组织人员对总务与伙食的账目,进行一次检查核实,验讫封存。

三、控制公款借支,防止校资亏空:

1、学校公款,原则上不准挪借。如教工实因家事急需,应从教工互助费或福利费中垫支;若解决不了,仍需借用学校公款者,须经学校领导研究批准。

2、为克服学校目前资金周转不开的困难,凡以往挪欠学校公款的同

志,应主动订出还款计划,逐步清账。

四、加强校产校具的管理,转变大手大脚的作风:

1、师生员工应发扬主人翁的思想作风,对于学校的房屋、园田、树木、庄稼,要经常照看,防止人畜损害。

2、对于学校的桌凳、铺板、门窗、卷柜、黑板、图书、仪器、药物、车辆、文体器具、建筑材料、炊具、扫具、灯具和粮油柴菜,包括一砖一瓦、一纸一钉等等,都要自觉珍惜、管护,反对随意丢弃、外借、损坏或者劈烧、盗窃、贪占。具体规定如下:

(1)、照明用油,办公用品,要本着厉行节约的精神,进行计划供应,

计划分配,如无特殊情况,不得多取他用;

    (2)、对于学校家俱(桌凳柜板)的使用,要建立管理责任制。在使用期间,须精心保护;若非自然磨损、而实属人为损毁的家俱,应由个人负责维修或赔偿;

    (3)、爱护劳动工具人人有责。使用劳动工具时,要严格办理借还手续,遵守使用规定;用后,洗擦干净,如数归还,放置原处;对于丢失、损坏工具者,应追查责任,酌情处理或赔偿;

    (4)、学校车辆(架车、自行车)是集体财产,原则上不准校内外私人借用。如果,因公使用,则不得超过正常载重量,并须限制使用时间和里程。若违反规定,人为地损坏大梁、轮胎、车圈、车架等部件,维修和更换费用,均由个人自理;

    (5)、学校图书、资料、工具书均应交图书室先行注册盖章;需要借阅者,必须办理借阅手续,按期归还;如无故损毁或遗失,应追查责任,照价赔偿;

    (6)、理化仪器、体育器具(包括球类、运动衣在内),应定期登记清点,专人保管,妥善使用,防潮防腐,并且不准外借。如有损毁或遗失,应追究责任,或照价赔偿;

    (7)、学校医务室主要面向校内。凡非公费医疗者看病就诊,须平价收取医疗费;对于现有的医药器械,须严加保管,防止药物流失;

(8)、学校树枝和柴草,不准私藏私烧,如需购用者,可与总务人员协商,按合理价格过秤开票。

五、坚持自力更生方针,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1利用仅有的校田,栽种粮食作物,实行科学种田,严防人畜糟害,力争上纲高产;

2、努力种好蔬菜,改善师生伙食。蔬菜管理责任和收获权利在班上,他人不得采收;蔬菜售给食堂,低于市价30%

3、积极发展生猪,补助师生吃油困难,每学期保持饲养存栏肥猪35头;

4、适当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组织勤工俭学创收,培养师生劳动习惯,解决集体福利事业的开支。

五、增强阶级斗争观念,提高革命警惕性:

1、加强防盗、防火、防毒、防溺水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克服右倾麻痹思想;

2、建立健全值日值宿制度,养成关锁门窗的习惯;

3、严肃门禁规则,堵死围墙便道;

4、学生住室、教室,原则上不准客人借宿;如因特殊情况,非住不可者,应事前报告总务处。

                      官渡中学总务处  1973年9月订

潢川县官渡中学伙食制度



一、学校集体食堂是学校一个重要的后勤单位。全体炊管人员要坚持无产

阶级政治挂帅,树立“为革命办伙”的光荣感、责任感,发扬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不断提高伙食质量,促进师生的工作、学习和健康而努力。

二、健全伙委制度,定期召开伙委会议,经常倾听伙员意见,充分发挥民

主管伙、帮伙和监伙的作用。

三、严格收支手续,杜绝事故发生:

1、粮油柴菜、现金票券,要出有凭,收有据,验收签字,见秤见账,账实相符,脉络清楚;

2、坚持日清,周洁,月盘存,季布账的制度,加强成本核算,力求盈亏相当,收付平衡;

3、食堂不收现金和流通粮票,更不出售饭菜票。入伙者,一律到伙委会购买饭菜票,凭票就餐,不赊不欠;

4、库房物资,炊管人员不得随便处理;伙管室的饭菜票和现金,一般不借支;食堂饭菜,伙外人员原则上不得购买;但遇特殊情况,须经伙委会同意,酌情研究解决。

四、加强计划管理,避免浪费现象:

1、每顿饭菜要精打细算,以人定量,粗粮细做,力争做到不剩不欠,尽量做到节用粮油煤菜;

2、库存物资,要严加保管,防止霉烂变质、鼠耗和流失;

3、注意厨灶、炊具、饮食的清洁卫生,防止食物中毒;

4、坚守工作岗位,端正服务态度,售饭菜和称物资,都要一视同仁,不得偏向。

五、提高伙员觉悟,共同管好伙食:

1、凡入伙者,都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关心集体生活,办好伙食;

2、交米面时,应先由伙委值周验收,符合质量要求,方能入库;

3、伙员如无特殊情况,须按时就餐,否则,不再等候,也不留饭;

4、称粮食,买票券,须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否则,不予受理;

5、自觉维护开饭秩序,不得加队购买饭菜;

6、爱护炊具、用具,注意井房、厨房的清洁卫生。

官渡中学伙委会  1973年9月 订

官渡中学一九七三年“三好学生”、先进班级体、和模范团员、模范团支部学年总评工作计划



一、目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贯彻党的十大精神,落实毛主席教育方针和“五七”指示,推动我校教育革命,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人才和班集体优良学风,根据学校计划要求,结合批林整风活动,拟自第七周至十三周,进行“三好学生”、先进班集体、及模范团员、模范团支部的学年总评活动,以便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整顿班风,增强团性,改进工作。

二、条件内容:根据学校评比“三好学生”、先进班集体的《宣传口诀》为内容,进行评比。

三、原则要求:路线为纲,政治挂帅,红专统一,全面衡量;总结入手,自下而上,民主集中,不走过场;发扬成绩,纠正偏向,培养新人,团结向上。

四、方法步骤:

1、准备工作:(1)、10月15日前,作好计划,交校革委研究修定;(2)、第七周(星期二集会时间)向全校师生统一动员;(3)、第七周(星期四中自习)召开各班(团总、分支、学生会、班委会)学生干部会议,进一步明确目的,端正态度,布置任务,研究方法。

2、评比“三好学生”:

(1)、第八周(星期二集会时间)以班为单位,学习有关文件和材料,然后分组评查上学期“三好学生”在本学期以来的表现,是否还够“三好学生”称号;同时,评摆新涌现的积极分子的进步情况,初步提出学年“三好学生”名单;

(2)、第九周(星期三夜自习)各班学生干部(包括小组长在内),在班主任主持下,研究各小组提出的本班“三好学生”名单;

(3)、第十周(星期一夜自习)各班评比领导小组审查确定本班学年“三好学生”名单。

3、评比先进班集体:

(1)、第十周(星期二、四的中自习和课外活动)全校学生干部会议,分班总结汇报本学期以来各方面情况(包括成绩、经验和差距问题);

(2)、第十一周(星期三中自习、课外活动)全校学生干部会议,评查原先进班集体本学期以来的表现情况,评比出学年先进班集体。

4、评比模范团员:

第十一周(星期五中自习和课外活动)分团支部评查上学期模范团员在本学期以来的表现情况(是否还具模范团员称号),评摆新涌现的模范团员的进步情况,初步提出本支部模范团员名单。

5.评比模范团支部:

(1)、第十二周(星期一中自习)召开团员大会,各团支部分别总结汇报本学期以来支部工作情况;

(2)、第十二周(星期二夜自习)评查原模范团支部本学期以来的工作表现(是否仍具模范称号),并且评比出学年模范团支部。

6、学校审定:

    第十二周(星期五夜自习),学校“三好评比领导小组”扩大会议,最后研究确定各班提出的三好学生、先进班集体和模范团员、模范团支部的名单。

7、总结表优:第十三周(星期二集会时间)举行全校表优大会,并分别公布光荣榜。

五、组织领导:

1、在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下,成立“学校三好评比领导小组”。人员有:

张明堂、张乐善、高敬先、李兴中、吴兴华、史训业、(暂缺1人);

2、“各班三好评比领导小组”,原则上57人组成,成员委托班主任按照规定人数从团总、分支、学生会、班委会干部中指定人员组成;

六、注意事项:

1、评比过程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因此,要同学习十大文件、批林整

风、批孔活动结合起来。

2、评比过程是一个调查研究的过程,因此,要同毕业鉴定、学年鉴定结合起来。

3、评比过程是一个兴无灭资的过程,因此,要同学校斗批改(包括抑制不正之风)结合起来。

4、评比中,应始终坚持团结,坚持原则,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学会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武器。

5、对人对己应按照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因势利导,反对山头主义、宗派主义和形而上学。

                    潢川官渡中学“三好”评比领导小组

                           一九七三年十月十六日

官渡中学先进班集体评比条件宣传口诀

1、批修整风抓得好,政治学习安排妥,学习雷锋空气高,班内好人好事多;

2、文化知识学得好,革命目的树得牢,学习主动又活泼,理论实践相结合;3、生活制度遵守好,按时作息缺勤少,三八作风大发扬,纪律严明歪风扫;

4、革命团结搞得好,谦虚谨慎不骄傲,克己奉公顾大局,助人为乐风格高;

5、文体活动开展好,坚持早操和间操,排演节目练歌曲,班内生活不寂寞;

6、清洁卫生搞得好,室内室外常打扫,洗衣晒被除污秽,防病灭病注意到;

7、勤工俭学劳动好,科学种田上纲要,不怕苦累干劲足,效率高来质量好;

8、公共财物爱护好,一草一木不乱抛,人人都当红管家,开源节流建学校;

9、社会义务宣传好,喜同工农相结合,最新指示家喻晓,三大革命来铸造;

0、各项条件落实好,政治挂帅第一条,举纲抓目创先进,掀起赶帮新高潮。

 

            官渡中学三好学生评比条件宣传口诀

一、   德育好:

1、热爱祖国和人民,忠于党和毛主席,学习马列和毛著,革命道理懂得深;

2、批修整风当闯将,教育革命打先锋,灭资兴无求进步,政治时事常关心;

3、支援农业有贡献,三大革命炼红心,学习英雄见行动,甘当革命螺丝钉;

4、谦虚谨慎不骄傲,艰苦朴素不忘本,助人为乐讲团结,批评武器握得紧;

5、组织纪律严遵守,歪风邪气敢碰顶,热爱劳动不怕苦,爱护公物是主人;

6、集体精神大发扬,革命传统永继承,路线觉悟日提高,誓作红色接班人。

二、   智育好:

1、学习文化为革命,目的明确态度正,勤学苦练不畏难,肃清唯心天才论;

2、老师讲课用心听,积极思考动脑筋,重点难点能掌握,回答问题不含混;

3、课后复习很认真,刻苦钻研不放松,独立完成作业题,精益求精有创新;

4、课外阅读有计划,培养分析鉴赏情,去其糟粕取精华,科学高峰敢攀登;

5、理论实际相结合,耳濡目染即学问,读书万卷不能用,不如步履走一程;

6、基础不好看发展,红专大道宽又明,胸怀祖国观世界,建设大厦当精英。

三、   体育好:

1、少青时代如幼松,体魄健康赛黄金,建国卫国干革命,要有铁骨和钢筋;

2、体育课堂是广场,操练动作听口令,队列严整步伐齐,龙腾虎跃学本领;

3、积极参加早间操,课外活动练身心,田径球类都参与,奋勇当先夺冠军;

4、革命歌曲大家唱,诗歌朗诵迎黎明,排演节目上晚会,免费理发有精神;

5、恒练毛笔大小楷,服务乡民见行动,提高警惕勤四防,安全第一记心中;6、清洁卫生少疾病,反对黄书和早婚,文明用语普通话,朝气蓬勃向前进!

                      校革委 1973年9月

说明:“文革”后期,学制改革为“春季始业”,初中、高中各二年毕业。

学 生 干 部 名 单

      毛 主 席 语 录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公  布

    开学以来,我们在党支部一元化领导下,经过多方酝酿、考查和慎重研究调整,决定由下列师生分别组成我校共青团总支、分支委员会和学生会以及通讯组;各班班务会以及班小组。现将名单公布于下:

一、    共青团总支委员会(暂未分工)

吴兴华(教师)、史训业(教师)、张建利(高二1班)、胡传道(高一1班)、王志荣(高一2班)、王少发(高一3班)(暂缺1名)。

二、    共青团支部委员会

高二1班团支部:支书张国志  组织委员刘保合 宣传委员汪国田

高二2班团支部:支书付保才  组织委员张玉明  宣传委员吴永海

高一1班团支部:支书杨天友  组织委员付学均  宣传委员李光玉

高一2班团支部:支书刘  军  组织委员杨洪钧  宣传委员李茂全

高一3班团支部:支书王少发兼  组织委员李少明  宣传委员杨金荣

初中团小组组长:胡传荣、喻南福

三、    学生 会

主任胡传道兼   副主任 孟宪举(高二2班)、徐建军(高一3班)

学习宣传委员:陈希华(高一2班)、喻青洲(初一班)

生活伙食委员:高友新(高一1班)、杨正发(初三班)

文艺体育委员:张国志、黄世新(高一2班)

劳动卫生委员:孟宪举、杨正发(初二班)

女 生 委 员 :祝秀芳(高二1班)

 四、团总支通讯组:吴国全(高一3班)、雷孟伟(高一2班)

五、学 生 会 通 讯 组

通讯组长:徐建军

通讯缮写员:余先锋(高二1班)余子琦(高二2班)胡献成(高一1班)

师建国(高一2班)吕新发(初二班)李金华(初一班)

           六、各 班 班 委 会

班    级  班  长 学宣委员 生活伙委  文体委员 劳卫委员 寝室长

高二1班  冯  强  余先锋 刘保金汪国田  张光才陈幼芳  刘保金  屈文成

高二2班  张建华  余子琦 张广珍王保华     徐桂友    易仕荣  杨扶乡

高一1班  凡郭义  周洪斌   卢有国    吴守国   邬建云  雷相福

高一2班  陈希华  师建国   余雪琴    冯彦斌   张建帮  肖保国 

高一3班  范诗鸣  刘金明   易荣华    罗建国   刘清丽  徐建华   

初二 班  李建华  吕新发   张声彦    兰仲国   刘春江  徐金国

初一 班 陈学友鲁敬国李金华   刘全珍    李应海   李金昌  王启江

女生寝室:高二、初中集体寝室长张德芳(高二1班)

            高一年级集体寝室长 刘文艺(高一1班)

               七、各班小组长名单

班    级  一  组  二  组  三  组  四  组  五  组  六  组

高二1班  徐正厚  祝秀芳  张德芳  刘德田  ——————  ——————

高二2班  徐代贵  卢光才  闫继学  胡宗友  ——————  ——————

高一1班  王恩清  王国文  郑继珍  王桂琴  张学库  向道国

高一2班  陈世群  宋大国  孟庆山  姚金树  万光春  李庆林

高一3班  易朝阳  毕学森  吕有芳  吕有库  ——————  ——————

初二 班  董玉明  徐金国  倪耀忠  刘金贤  ——————  ——————

初一 班  杨永东  张士林  张明玉  李金昌  王关荣  ——————

              校 革 委  1973年10月调整发布

     
  
  • 橘子糖果
  • 发表于:2015/1/2 16:03:28
  • 来自:河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正能量get
  
  • 悦动人生
  • 发表于:2015/1/2 16:06:02
  • 来自:河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历史悠久,人才辈出,
学风不在,空留遗憾。

一剑∮飞雪
一剑∮飞雪: 遗憾抹不去美好的记忆。
2015-01-02 23:46:06 回复
  
  • 悦动人生
  • 发表于:2015/1/2 16:09:32
  • 来自:河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重新看看过去的文革的课本,
感慨万千....





























橘子糖果
橘子糖果: 现在看这些莫名喜感,但是经历过的人就会很心酸无奈吧
2015-01-02 16:33:45 回复
  
  • 歼15
  • 发表于:2015/1/2 17:45:43
  • 来自:河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如果别人朝你扔石头,就不要扔回去了,留着做你建高楼的基石。
  • 纸黑墨白
  • 发表于:2015/1/2 20:45:07
  • 来自:河南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父亲是官渡中学毕业的,是高敬先的学生,曾多次给我们讲过高敬先校长的事迹,让人感动!
  • 自由自在
  • 发表于:2015/1/2 21:08:26
  • 来自:河北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很让人感动,满满正能量!
来自手机版
(0)
(0)
  • 清风
  • 发表于:2015/1/2 21:39:19
  • 来自:河南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在此,向老师们由衷的致敬
来自手机版
(0)
(0)
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来。
  • 一剑∮飞雪
  • 发表于:2015/1/2 23:44:24
  • 来自:河南
  1. 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也是官渡中学的学子,难忘母校,难忘恩师,难忘现已天南海北的同学。
落叶归根
落叶归根: 你是哪一届的?
2016-04-20 20:02:06 回复
  • huangzq
  • 发表于:2015/1/2 23:55:12
  • 来自:江苏
  1. 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过去的人与物回忆起来总让人很亲切
来自手机版
(0)
(0)
接受现实,憧憬未来!
  • 发表于:2015/1/3 5:55:23
  • 来自:河南
  1. 1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好思想、好情懷。老師您好!……
  • 生活如此无奈
  • 发表于:2015/1/3 6:23:13
  • 来自:河南
  1. 1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是位于很好的老教育工作者,值得回忆的人,
  • 我爱潢川
  • 发表于:2015/1/3 10:00:58
  • 来自:河南
  1. 12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浓浓情深
  • Guest1330576227
  • 发表于:2015/1/3 13:37:36
  • 来自:河南
  1. 1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作为官中新一代工作者,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做呢
落叶归根
落叶归根: 新一代工作者?您贵姓?还在官渡中学么,可能是我老师哦
2016-04-20 20:03:55 回复
  • 江南
  • 发表于:2015/1/3 16:37:06
  • 来自:广东
  1. 1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看到这篇文章,感触颇深。您的父亲,我的父亲在世时有提起过您的父亲。本人92毕业于官中,那时该校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不是因为很多事情难以办到,我们才失去了信心,
     而是我们先失去了信心,很多事情显得难以办到
  • 123
  • 发表于:2015/1/3 19:46:49
  • 来自:河南
  1. 1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是高老师的学生,我深深的爱戴高老师。
       他教学有方,知识丰富,课堂上词不离句,句不离词,令人敬仰;他关心体贴学生。哪位学生家里困难,哪位学生生病……他记在心里给你无微不至照顾。我记得79级有个叫刘其贵的,当时家庭贫穷,高老师把自己孩子的衣服送给他穿,还号召学校学生为其捐款捐物;高老师工作勤奋。那时候没有长明电,靠发电上自习,9:30息灯,而高老师仍在煤油灯下备课,批改学生作业直至深夜。早晨6:00起床玲响,高老师银玲般的哨声随即在校园上空“唧,啾……”响起。他亲自带领我们晨跑:西到陈集道班,东至二里堆坎。返回校院又巡回教室查看早读……他的为人就像他自己书写正楷方块字一样,堂堂正正,心无旁骛。
       高老师,您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全部才智献给了教育事业,为官渡中学作出重大贡献,我们深深的怀念您!
顿悟
顿悟: 贵姓?哪高就?
2015-01-04 10:41:07 回复
  • 歼15
  • 发表于:2015/1/4 7:29:19
  • 来自:河南
  1. 1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如果别人朝你扔石头,就不要扔回去了,留着做你建高楼的基石。
  • 小小鸭
  • 发表于:2015/1/13 16:37:07
  • 来自:河南
  1. 1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上周我去官渡中学采访,他们的凡校长向我提起了这篇文章。
今天全文拜读后,非常感动!!
我父亲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读于官渡中学,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我非常熟悉“高敬先”“李长龙”这两个名字,他们都是我父亲的师长。
我来电视台后,偶然间似乎也想去访问我父亲的师长,但是终日杂事,终未付诸行动,今日读高老文字,感佩之余,也心生遗憾,我们与他也已阴阳两隔!
但是,他的工作,他的精神还是穿越了时空,给我这个后来人以深深的触动,以鼓舞——做人就应该像他们一样,认认真真,方方正正。
肖小鸭教作文   qq:1466246749
  • ntw
  • 发表于:2015/2/8 18:09:01
  • 来自:河南
  1. 1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往事依稀少年梦,人生蹉跎泪流时;梧桐枝上看黄昏,最是得意官中事。——————————————思恋昔日同窗好友和恩师!
[此贴被ntw于2015-2-8 18:46:13编辑过]
论坛知名会员个人实名认证
  • 发表于:2015/3/8 17:12:02
  • 来自:河南
  1. 1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高老师,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心诚,心静。自娱自乐。
论坛知名会员个人实名认证
  • 发表于:2015/3/9 14:02:47
  • 来自:河南
  1. 2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有些东西一旦遗失,就再也无从寻找。过去是回不去了,但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以高老师为榜样,书写一个正能量的人生。失去童年,可以保留童心;青春远去,那就焕发精神;爱情枯萎,还须以爱待人;事业不逮,力求保持做人做事的完美心态。一路走来,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经过悲喜,走过起落,在坎坷泥泞中寻找着自己的梦想。我想,没有高老师的无私奉献,他的学子不会有进步的今天。

   “笑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高老师去世已经6年,直至现在我的心理都瑟瑟的,感觉欠高老师什么似的————-时值高老师逝世6周年,写此文以凭吊我深爱的高老师,愿他在天堂里快乐,安康。
心诚,心静。自娱自乐。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