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转:太极四年行天下

  • guest5363353
楼主回复
  • 阅读:14853
  • 回复:66
  • 发表于:2015/1/14 8:31:53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潢川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最近闲来无事,来贴吧转转,因为喜爱太极拳,东练西练练了三年多,一年前在跟人推手时,无意间发现:别人拿我一点办法也没有。要知道别人都是练了6、7年喜爱动手的人。不过当时我功夫还不行,手上不用力还发不出对方,发不出就发不出,发不出也不用力。随后移居了化外番邦,每天闲来无事就练练拳。

在13年夏天,我有一天在公园里转悠,看到一个华人在教几位当地洋人练太极拳,随后他们还推推手,我就上去搭讪,和其中一位洋人推了推,没想到一搭手,我就能摸到对手的重心,这种感觉第一次有,当时我能明显感觉到我只要手上一吐劲,反正甭管是劲是力,只要我往前一送,人高马大的洋人应该是站不住的了。对手显然很不舒服,左扭右旋地化来化去,可不管他怎么化,我只要微调一点,搭在他两臂上的手就能按在他重心上。最后我还是没发,一来我觉得推出别人也没什么意思,又没人给奖金,二来,我怕万一有点什么闪失把人弄伤,我可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我用三年多时间,练出了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练得出的东西,只是因为我找到了练出功夫的高效方法,利用这个太极拳吧,我慢慢分享给大家。

我的方法比较适合成年人。初学太极拳的,学了数年没有感觉,不出功夫的,可以试试,不过我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行。在我看来,如果您能练到我每项训练的指标值,应该功夫出来了。

对于自认为已经出功夫的,请您绕道,我不喜欢抬杠,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不认为我的训练方式是唯一出功夫的训练方式,所以请不要用您的训练内容来考校我、质疑我。

对于任何探讨,我都欢迎,但我不能接受恶言恶语和谩骂,一旦出现,我不会做任何回答,再来,我会删除,如果我删不掉,我会请吧主帮忙。其实,一个人能够改掉不良习惯,也是功夫进步的表现,大家练出功夫后,会知我所言不虚。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会慢慢将我理解的太极拳一一道来,因为没有提纲、没有草稿,只能信步由缰,请大家见谅。祝大家练功愉快,功夫进步!
  
论坛知名会员论坛知名会员
  • 发表于:2015/1/14 9:21:07
  • 来自:北京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首先明确一点啊:以后会不会收钱,或以任何形式的增加收费项目?
guest5363353
guest5363353: 您想多了
2015-01-14 15:28:26 回复
guest5363353
guest5363353: 回复 guest5363353:当故事看看而已
2015-01-14 15:29:29 回复
天亮了就会很美啊
  
  • 花门楼
个人实名认证个人实名认证
  • 发表于:2015/1/14 12:11:05
  • 来自:河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那是相当的期待
  
  • guest5363353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5/1/14 13:54:20
  • 来自:河南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那是2010年11月吧,我教了学费,去严承德老师那里学推手。学费不贵,当然,场地自然差点,露天马路边。

严承德老师那年应该75岁了吧,老人家身板挺拔,人很高大,估计1米75到1米78的样子,在他那个年龄段里,绝对是鹤立鸡群。看到严老师,我马上联想到褚桂庭前辈,因为褚前辈也是瘦瘦高高的个子。

当年褚桂庭前辈应该挺喜欢严老师的,严老师会得那真叫多啊!十八般兵器十八这个词儿,到严老师那儿真不够用了,有些兵器套路别说看过,听都没听说过,据说中国已经没有别人会练了。不过严老师挺好的,也没有强迫学生先从套路学起,十八般兵器一路一路学下来,而是想学什么就教什么,我们一拨人学推手,旁边还有两三拨人,有学形意的,有学八卦的,当然,还有学褚传杨式太极拳的。

严老师最重视我们学推手这班人,自己亲自教,学套路的一般都是他去示范一遍就让大弟子看着。反正,单盘,平圆、立圆一路下来,然后是四正手、大捋(找不到提手旁加履字,大家凑合着看吧),严老师的四正手、大捋教得极其细腻,各种变化如何拆解反复讲解,反复让我们演练,说实话,我在网上没见过更详细的四正手。其实社会上真正会四正手的人是不多的,最多也就是双盘打轮而已。我在严老师这里看到了四正手传统正宗的练法。不过四正手这种训练有个缺陷:一定得两个人合练。现代社会,大家都忙,而且练拳毕竟是个小众的喜好,要凑齐同好,静下心来一起练真的有点难度。那时我想过一个问题:四正手到底在练什么呢?看我帖子的朋友也许练过四正手,也许没练过,都可以想一想,四正手练什么。这个问题先搁在这儿,后面我谈推手时再来谈谈我的看法。

平时我们练习时,严老师都站在旁边一言不发,很多学生弟子都有点怕他,其实他是个慈祥的老人。有一次,我们练推手的人数不成双,我落单了。严老师看到了,棉袄一脱,就要陪我练,我不是一个容易动感情的人,那个冬天,我真的有点感动了。
  
  • guest5363353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5/1/14 14:49:53
  • 来自:海南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推手到底要不要用力?

在严承德老师这里,推手是可以用力的,但建议你用的力比对方小一点,据说这样容易听到对方的力以及方向。我后来遇到的一位老师,教推手时,说得更明确:一搭手,就要掤住。我接下来就会提到这位老师。

我们跟严老师学推手自然是用点力的,大家同学有时推得面红耳赤,偶尔还会人仰马翻。只是当我看到杨澄甫宗师的一段文字时,有了一点别样的想法。摘录过来:“世间练太极者,亦不在少数。宜知分别纯杂,以其味不同也。纯粹太极,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速干脆,毫不费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并不觉痛,已跌出丈余矣。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双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也。若用力按人推人,虽亦可以制人,将人打出。然自己终未免吃力,受者亦觉得甚痛,虽打出亦不能干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极能手,则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此乃真太极意也。”

其中提到: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双臂酸麻不可耐。

好了,这是大宗师功成后与人推手,对手的获得的感觉。那大宗师未成大宗师的时候训练时用不用力呢?

我认为是用力的。早期太极拳从长拳进化而来,保留了大量的各种体能、力量训练,我在严老师这里就了解到很多方法。众所周知,杨澄甫宗师练功的一项内容就是抖大杆。曾有朋友送我一根大杆,让我抖抖,希望我也成为一代宗师。当时我试了试,我的妈呀,把大杆端平都是不容易的!一抖起来身体立马东倒西歪,看样子成为宗师是没戏了,最多成为一只鬃狮。那大宗师还说“用意不用力”?时代在进步,人的认识也会改变,有的往正确里变,有的往不正确里变,就训练时用意不用力,我认为是往正确的方向变。这不,李雅轩前辈在海峡这边喊:“大松大柔!”,郑曼青前辈在海峡那头嘟囔:“要松透,要松透。”

那我们现在要不要这些力量训练呢?我认为不需要,至少在初期不需要,到高级阶段可能更不需要,不过我不确定,因为我还没到高级阶段。

来看看《董英杰先生太极拳经验谈》里这一条:“或云练太极拳后,不可举重物,不可用蛮力,此则未必尽然,未学太极拳,一身笨力,全体紧张,既学太极拳,全体松软,筋畅气通,务必练去全身紧张,仍须保持原来之笨力,因松软之后,笨力变为真劲矣。昔人谓笨力称之曰膂力,其力在肩膂之间也。不能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也。故笨力为本钱,松软是用法,用得其法,小本钱可做大事业,不得其法,本钱虽大,事业无成也,故得太极拳真理以后,举重摔角,拍球赛跑,随意可也,不必禁忌,但依编者愚见,各种运动,不如多打几趟拳。 ”说得够清楚了吧?为了生活,打铁的、拉纤的,一身蛮力,没关系,照样可以练太极拳,但作为一项训练,举重摔角、拍球赛跑,还是免了吧,“不如多打几趟拳”。

那推手时要不要用力呢?我在以后的帖子中再来谈。
  • guest5363353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5/1/14 14:53:05
  • 来自:海南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在严承德老师那里学推手同时,我也没闲着,平时周六、周日经常在上海各大公园转悠,就像现在整天在吧里转悠一样。学了东西总得试试吧?

记得那是在2010年11月14日,我在上海杨浦公园转悠着,看到一伙人,老老少少十来个人在推手。这个日子其实不是我记住的,是我即将遇到的第三位老师后来告诉我的。在他告诉我的那一天,他还能清晰地描述当时的场景以及旁边还有什么人。事后我告诉自己,千万别蒙高人,人家记性好着呢。好在我当时已经守五戒,我是不说谎的。

第三位老师姓吴,吴文鑫,场子在杨浦公园里一个靠边不起眼的地方。当吴老师跟我一搭手,我脑子里立刻闪现了杨澄甫宗师的那段文字:“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双臂酸麻不可耐。”这是我第一次在推手中有这种感觉。

原来世上真有这种东西啊!

那天回家,虽然两臂酸得连开车握方向盘都难,但心里那个高兴啊,就像海盗觅到宝藏了一样。

虽然,我家到杨浦公园远了一点,开车来回70公里,但我还是每个周末去吴老师那里报到。去了几次以后,看得出来吴老师对我感觉还不错。有一天推手休息的当口,吴老师问我:小戴啊,你把我这套拳学去吧。(这里先自我介绍一下,小的我姓戴,戴浩,中国籍男子,现移居加拿大。)我当时正玩得高兴啊,就答应下来了。就这样,我又学了一套吴老师的杨式太极拳,吴老师的杨式太极拳跟85大架最根本的区别是虚腿转脚,步幅也挺大的。一年后,吴老师第二次教我这套套路时,按照我当时的功力,如果完全按吴老师的身法要求打,我只能打到第一个十字手。

以后在探讨拳架时,我会提出我的看法供各位吧友品鉴。
  • guest5363353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5/1/14 15:10:29
  • 来自:海南
  1. 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在推手时,我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朋友。有位朋友,还没搭手,先教育我:推手不要用力,要放松,你懂吗?那时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一搭手,还要拍拍我的手臂说,放松,放松。我一放松,他一把把我推出去。我当时有点糊涂,后来上网多了,看得多了,我才知道,这样的高手还真是很多哎!原来不是我一个人傻!很多初学者都跟我一样傻,立马我阴暗的心理平衡了很多。



跟吴老师推手,吴老师是不在乎我用不用力的,反正不管用力还是不用力,结果就一个:站都站不住。一开始还有点沮丧,后来看到旁边一位彪形大汉上去,也是东倒西歪,我的心情好了很多。旁边的朋友低声告诉我,这位彪形大汉是陈家沟百杰之一,还在哪里哪里开武馆授徒呢,在吴老师场子里玩了一年了,天天来。怪不得大家都称呼他X老师。我的自信心立刻又起来了:小的我哪天也去开个拳馆玩玩!

小的我声明,我不是说陈家拳不好啊!我也没去考证那位老师有没有开拳馆,更没有去考证他是否是百杰之一。我只知道那位老师真的身形高大,一米八是肯定有的,要知道吴老师比我还矮,我好歹还有168厘米呢!

吴老师跟我推手时,是不要求放松的,反过来,经常说的是:掤住。不光掤时要掤住,两臂所有接触处都要掤住,不是光接触到对方手臂就行的,还要贴上去。一旦没有贴上去,吴老师的手就拍过来提醒我,虽说是轻轻的拍,可有时候真疼啊!时时刻刻贴上去,说说容易做到难,难在哪里?难在:一没真正的掤劲,全靠肩臂之力扛着,二没专注力,一会儿就丢,一会儿就丢。说明一下:丢不仅仅表现于和对方脱开,意识没贴上去就是丢,尽管这时候看上去还挨着对方手臂。这对于现在的我是很简单的,但当时不行啊,全是肩臂用力扛住的,辛苦可想而知。对于上一个视频中,吴老师是和一位老者,基本就属于玩玩,这种玩,在上海的公园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走劲。这种走劲,练出掤劲的人可以玩,可以玩得很好看,没练出掤劲的人,那真的只是玩玩了。以后我在讲推手时会再细说。

每次跟吴老师推手以后,我通常都是累得手都抬不起来,这时候干嘛?打拳,这时候打拳,可以体验一点点不用力的感觉的,因为两臂都没力了。不过很少在吴老师那里打拳,他总是说,打拳回去打,在我这里抓紧时间推手。可能吴老师认为功夫都是从推手来的,也可能吴老师认为我去的时间太少了,不能浪费交流的时间。
  • guest5363353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5/1/14 15:15:09
  • 来自:海南
  1. 1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看样子吧里喜欢技术的朋友还是很多啊,昨天讲了点掤劲,跟贴明显多了起来,其实吧,我这个贴本来是给喜欢太极拳而始终不得其门而入的朋友的。我讲故事,是希望大家通过我的经历,慢慢地理解太极拳,真正的太极拳,至少是我认为真正的太极拳,虽然不是正宗嫡传。有些故事,初学的朋友当热闹看,没关系,等你功夫上身就会渐渐理解我所说。吧里很多高手,如果您喜欢,欢迎浏览,只是考虑到我这是初小读物,请各位不要急,慢慢品。



大多数人吧,都有一个毛病:好为人师。我也不脱俗。所以呢,如果您看着觉得有点意思,帮忙顶一下,让我知道确实还是有人想了解太极拳的,这样呢,我会讲得更加兴趣盎然、口沫横飞。

好了,言归正传,继续聊。

昨天我讲了掤劲。
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感谢拍摄者、上传者让我们在几十年后,可以目睹郑曼青前辈的风采。拳架部分大家可以先看起来,以后讲,这次先重点关注一下25分以后的片段。
视频来自:优酷

在这一段视频中,郑曼青先生在25分26秒时,用没什么肌肉的一条细胳膊,扛住四位大汉的挤压,掤劲是大呢还是小?掤劲可不可以顶呢?当然,可以顶和不顶是不矛盾的。至少让我们明白一件事:要成为大师,先把掤劲练大了再说。

我们换个角度,从孙禄堂弟子柳印虎的言辞来看看。柳说:“ 刚分整、拙,柔分真、伪。拙刚易出,练力便可得之。整刚难求,若无真人传授内外合一之妙,怕是终生未可得也。形意初成于刚,刚至贯通则达柔,何以判之不如太极耶?真柔者乃是转运刚整之劲于周身,求其贯通而不发也,欲发,则随时随处皆可也,故真柔是以刚整为其基也。以余之见闻,能得到整至纯者鲜,能由至纯刚整而入真柔者更代不数人,侪辈中仅见振川、振岱二兄能臻此境。曾则兄亦近于此。伪柔者,无刚整之劲也。因无刚整之劲,与人较量时,不得不靠技巧变化也。虽变,然其不整。虽巧,然其不通。人一旦逼人,即刻散溃或以拙劲缠抱也。此等伪柔安能克真刚乎?当今习太极拳者多犯此病也。近年数次大赛,专习太极者皆一触即败,即源于此病。而振川、振岱、曾则诸师兄及郝月如、杨澄甫诸先生所以能不畏彼刚,盖其自身本有刚整之劲耳。故唯真柔方能克刚,盖此乃寓刚之柔也。”

这段话比较长,有耐心者读一读。有两点我提示一下:一、拙刚易出,练力便可得之;二、郝月如、杨澄甫诸先生所以能不畏彼刚,盖其自身本有刚整之劲耳。

刚整之劲指什么?我认为就是我前面说的掤劲。那掤劲怎么练呢?听我下文分析。
  • guest5363353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5/1/14 15:19:40
  • 来自:海南
  1. 1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柳印虎的说法,代表了他的观点,不是我的观点啊,但我们至少可以这么认为:柳印虎认为郝月如、杨澄甫两位先生是有刚整之劲的。有区别吗?听我慢慢道来。



再来给掤劲一个我的定义:掤劲就是调整身体,把接触点所受之力,放到脚底,得到从脚底反作用力回到接触点的能力。对的,掤劲并不是一种什么力啊、劲啊的,它是一种能力。接触点受到的力只能传到肩部,肩部跟对方顶抗了,推手时你的肩部就会酸痛;接触点受到的力只能传到腰部,腰部跟来力顶抗了,推手时腰部就会酸痛。关于局部肌肉为什么酸痛,我就不多解释了,毕竟这不是在上运动生理课,大家只要知道是这样就可以了。

当你有能力把来力传导到通过胯部到达大腿(这里的胯部指骨盆中国传统里腰胯概念是模糊的),神奇开始出现了,这时候推手时对方就觉得你力量很大,毕竟胳膊拧不过大腿么!大家可以试一下,在一个坡道上往上推一个车,没有坡道就在家里推一下墙,放松两臂,腰部不要顶,哪里在出力?一般人这个时候就是大腿在出力了。如果你能自如地将接触点的受力传导到大腿,同时大腿出现抵抗之力回到接触点,恭喜你!刚整之劲开始出现了。这就是柳印虎的理解。刚整之劲容易吗?容易那再试一下用刚整之劲摸一摸蚊帐,这不是我出的题哦,是孙禄堂前辈出的。

郝月如、杨澄甫前辈是这个东东吗?我认为还不是。还要怎么样?继续往下传导,过膝关节、过踝关节,目标:脚底。

好了,不说遥远的事情了,掤劲作为一种能力,怎么训练,大家跟据我上面的解释自己先思考一下,我以后再谈。其实,不管我说的对不对,只要我的说法能引起您的思考,我觉得我就没白说。

有朋友要求我说说为什么大家练不出来,答案很简单: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练得不对。这也不是我说的,是李雅轩前辈说的,我在贴吧里找到了这篇文章,大家先读一下文章第五段,有兴趣全篇读一下:
那怎样才能练对呢?我再摘录《董英杰先生太极拳之经验谈》第二条、第三条:(二)练太极拳有三到:神到、意到、形到,如身法正确,神意俱到,则进步甚速,每日有不同之感觉,学者宜细心体味之。(三)如身法不合,神意不到,如火煮空铛,到老无成,有十年太极拳不如三年外家拳之讥,故第一须勤,第二须悟,功夫如何,视智能如何,但勤能补拙。

如何做到董英杰前辈说的神到、意到、行到,大家接着听我讲故事。
  • guest5363353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5/1/14 15:23:08
  • 来自:海南
  1. 12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抱歉了,贴吧发不了链接,将就看一下吧
  • guest5363353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5/1/15 8:13:26
  • 来自:海南
  1. 1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读我帖子的朋友有没有练拳之前先打上几十个搂膝拗步,练完有什么感觉的话也可以分享一下。

我来说说搂膝拗步怎么练。如果可以,大家把自己想象成一位腰椎到尾椎有过骨折、大病初愈的病人,对,就是苏师傅那时候的状态。说不定还被医生恐吓过:小心别再弄坏了!这个时候搂膝拗步怎么打?是不是时时刻刻关注着曾经骨折的部位,小心翼翼不敢让那个地方受力?好,刻刻留意在腰隙!至于怎么样才能不让这个部位受力,大家先自己找找,我在拳架篇中会提到。两腿怎样走?是不是战战兢兢不敢用力?对!放松两条腿,特别是支撑腿要放松。

有人告诉过我们要放松两条腿吗?有!杨澄甫宗师在其《太极拳练习谈》中说:“ 习练运行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其一,口腹不可闭气;其二,四肢腰腿,不可起强劲。此二句,学内家拳者,类能道之,但一举动,一转身,或踢腿摆腰,其气喘矣,起身摇矣,其病皆由闭气与起强劲也。”这里的“强”应该是“犟”字,说白话一点:肌肉不要摒。

董英杰前辈提到的神到、意到、形到,如果你能够按我说的这样打搂膝拗步,就做到了神到、形到。那意到呢?神到、形到是修理自己,意到就是用来修理别人了,自己没修理好是没法修理别人的。我在后面会提到意到的训练方法,现在大家还是先修理自己吧。

有位朋友,昨天回我的帖子,问到练拳自然放松的问题。我在这里顺便提醒一下,放松没错,自然其实容易误解。要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用力,习惯成自然,你平时都感觉不到,所以哦,如果按我推荐的训练方法,练拳之初,可能一点都不自然哦,而且还放松不轻松呢。有思想准备的朋友接着往下看,没思想准备的朋友就当故事看。

对了,这里再额外提一下《太极拳十要》。我学拳之初,学的是正宗嫡传,《十要》我是很当回事情的,练拳至今,我可以很负责的说,十要基本都是功夫出来之后的体验或表现,习拳之初,真不必太当回事,还是先想想怎么放松两条腿吧。
  • guest5363353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5/1/15 8:14:39
  • 来自:海南
  1. 1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昨天我的帖子发出后,没什么反响。不知道是我说的东西跟大家所知反差太大,大家有点懵,还是大家都在练搂膝拗步呢?我这个搂膝拗步的重点在于您得全神贯注在自己的腰椎、骨盆以及两条腿。练的时候,年轻人千万别想着等一会约哪位女友吃饭,有太太的别担心太太又责怪自己不归家,只要关注自己的下半身就好。

如果觉得太难,我再给大家降低点难度,把两条胳膊放下来,就那么两边垂着,对!练拗步不搂膝。反正郑曼青前辈说过:太极不用手,用手非太极。我们练的时候先把手扔一边,步子练好再说,走这个步子的时候,还是要小心,别再弄断腰椎啊!我真诚地希望大家把走这个步子的体验告诉我,因为我要根据情况来调整这个步子,如果不好意思公开说,私信我也可以。

有一次跟吴老师聊天,我说:吴老师,您功夫这么好!干嘛不去开个拳馆让更多的人能见识到真正的太极拳呢?连太极拳是啥玩意儿都不知道的人都开太极拳馆了(马屁还是要拍滴)!吴老师告诉我:以前我师傅临走前对我说,小吴啊!你练出这功夫也不容易,不要轻易传给别人啊!我当时挺认同这个说法的,不过我现在不这样想了,如果这个东西断在我手里就太可惜了!如果有谁能学去就学去吧。可是,唉......我在旁边也装着样子跟着叹气,其实我心里明白着呢:这玩意儿,你以为你想送出去就送得出去的啊!去年11月,吴老师还跟我微信说:要找些好苗子不容易啊!

我和吴老师那时候聊天,吴老师真的挺空的。据我上海的朋友说,吴老师现在可忙啦,每天早上去公园教拳,一波接一波,都没时间推手,晚上在附近一家学校操场上教年轻人推手,最近还有一家证券公司成立了太极拳协会,请吴老师去教拳。千里之外的我衷心希望吴老师找到好苗子,把太极拳传下去。

吴老师的故事讲完了,觉得自己是棵好苗子的拳友可以去杨浦公园转转,只要想找,总能找到吴老师的。哪怕不跟吴老师学拳,有机会体验一下推手时的那种感觉,肯定有利无害。其实,吴老师跟他的师傅也不是师出名门,但机缘巧合,他们遇到了马岳梁老先生,他们体验过真正的太极拳。(我在这里就不介绍马岳梁老先生是谁了,否则我这个师承篇就没完没了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有过体验和没有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要我跟深海里的鱼解释喜马拉雅山上的雪,那条鱼除了看到眼前一抹黑,还看到过什么呢?就算它好像听懂了我的解释,你能保证它理解的是真正的雪?

新年快到了,原本计划年前写完的《师承篇》才写了一半,后面还有两位老师要写。《师承篇》后是《拳架篇》、《内功篇》、《推手篇》。本来我的设想,是《师承篇》后如果没什么人关注,我就把帖子沉掉,所以我也没有申请加精啊、置顶啊什么的,货赠有缘人嘛。现在看来还是有人愿意读我的帖子的。虽然我的话罗嗦了点,文字功底差了点,但我会尽我的努力把太极拳写得好看点、通俗点,把这个帖子坚持下去。当然,也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明天就是年三十了,我也要休息几天,停几天帖子,安安静静地练练拳。在这里提前祝各位拳友马年吉祥、万事如意、功夫进步、身体健康!
  • guest5363353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5/1/15 8:18:58
  • 来自:海南
  1. 1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大家过年几天有没有练拳,练拳前有没有试着走走我说的拗步不搂膝。其实这个动作有另外一个名称:猫步。这个步子我在傅清泉老师拳馆里学拳的时候就学过,刚开始的几堂课,每次上课伊始就走这个步子。不过在那里,这个步子走时两手是叉腰的,显得很有精气神。在这里,我强调一下,初练这个步子的时候,双手不要叉腰,自然下垂着。大家可以体验一下,一旦双手叉腰,很容易肩膀抬起来,胸廓上升。这和太极拳要求相去太远。当然,如果您功夫上身了,叉腰也不会抬肩挺胸,现在我们还是把双手放下来的好。

为了尽可能放松腰部和两条腿,步子也不可能迈得很大,那就小一点,小到什么程度?小到差不多像正常走路就行了。对于没很大用处又很费时间的动作,也要去掉,去掉什么?去掉撇脚、转身动作。只要两脚对于正前方各撇开15度左右,一路走去就是。像正常走路,不是正常走路哦!步子里还是要有搂膝拗步里弓步、重心转移动作的。这个步子有个名称,叫邓氏猫步。这里就要提到我的第三位老师,邓老师。

不过呢,年前邓老师和某出版社签署了合同,邓老师关于太极拳的书要出版了。这是一本太极拳中的《九阴真经》,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我按照邓老师的练拳思路,把他教的训练项目认真练了几项,用了三年不到的时间,练到这个程度。拳脚功夫到底怎样,大家现在还没办法看到,但思路的清晰度、笔头的灵活度,大家应该不至于给个差评吧。这可能是练太极拳的副产品。当然,如果您把技击功夫当副产品,思路清晰、做事仔细当主要目标,也是可以的,您自己拿主意得了。既然《九阴真经》要面世,我这个做学生的总要做个广告,所以呢,只好把邓老师押后,到书出版以后再来介绍邓老师和他的书,顺便宣传一下。到那个时候,我写的这点文字,大家就可以当个教辅材料来打发时间了。

练邓氏猫步的重点是什么,重点是放松腰和两条腿,怎么放松我后面还会讲,大家先按照自己是个骨折初愈的病人的状态来找找感觉是没错的。我推手是坚持尽可能不用力、尽可能松着腿的,所以我开始跟人推手时就一个字:输。在我练拳三年,其实踏上正确练习道路也就两年的时间,那些练拳6、7年的已经拿我没办法了,而且对方一进攻就失势走人。我想掤住对方,对方就进不来。我知道:我的路走对了。

贴吧里有很多有功夫的老师,如果您能够行拳、推手时松着腿,我们以后还是可以继续讨论下去的。如果您两条腿还没松掉,请您不必再指点我了,我们练的不是同一样东西。我练的是真正的太极拳,内家功夫。如果您以为炮捶软着打就是太极拳,那您也太逗了!

很多拳友喜欢讨论什么是内家、什么是外家,我下一帖也来凑这个热闹。
  • guest5363353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5/1/15 8:23:21
  • 来自:海南
  1. 1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从今天起,我开始去学校上课了,政府掏钱,所以,写帖子的时间有所改变,一般北京时间上午10:00以前能够发出,请喜欢读我帖子的朋友不要熬夜等,身体重要。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作息习惯,是练武的重要保障。以前有个叫武汇川的,号称杨氏首徒,功成以后好像生活不太注意(从号称首徒就可以看出为人应该比较跋扈),结果中年而亡。

很多拳友喜欢讨论内家、外家的区别。在我看来,不同的指导思想就会产生不同的训练内容,甚至同一样训练内容在不同思想指导下,也会训练成南辕北辙,相差极大。相信力大降十会的,就会进行大量的力量训练;相信一巧破千斤的,就会往技巧方面发展。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惜的是,多年的愚民教育,堂堂中国能正常思维的人越来越少。练武领域,本应该是一个简单的地方,也出现了“练法有内外,拳本身没有内外之分”这种似是而非、貌似面面俱到的“巧语”。中国人真的不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了吗?

举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在非洲草原上,长期的进化,形成了野水牛和狮子两种完全不同却又实力都强的物种。野水牛仰仗的就是皮糙肉厚、力大无比,狮子追求的却是机敏灵巧、一击中的。头牛和狮王,谁强谁弱,真的很难讲。这就是现实。技击训练也是如此,有些训练是有矛盾的,想面面俱到,结果却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回过来再说内家、外家吧。我一直认为,外家这个词是有歧视含义的。内家者,登堂入室也,外家者,未登堂入室也。以前总觉得像少林拳这种东西就是外家东西,直到有一天,我在朋友的推荐下,看到了这个。

吴南方老师的少林心意把,让我的想法有了转变。腰腿练松,是走上另一条技击道路的标志,我现在是这么认为的。再来看另一位腿松到出神入化的人。
看着现代大师们,踏脚咚咚的,怎么看都像水牛。不过,话又说回来,正如《道德经》上说的:“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如果人人都练成了狮子,大家该没有牛肉吃了。
  • guest5363353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5/1/15 8:25:00
  • 来自:海南
  1. 1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估计大家看我码字都当故事看了,也没什么人说说是否走了邓氏猫步,走了有什么感觉。以后我就管这个叫猫步了,传统的猫步效率不高,也不容易走对,我后来就没有走过。有不少介绍猫步的视频,走的都是传统的走法,我没有见过走对的。如果大家看见走对的,别忘了推荐给我。

大家都不说,只好我来忽悠。记得那是在10年11月吧,我把猫步琢磨停当,就准备实施。说是琢磨,因为我当时也是按照文字的描述练的,从来没看过视频。其实即使看见视频也得琢磨,远远看去,就一个人怪模怪样地走路,能看出什么啊!虽说当时我家楼下就是一个很大的公园,但毕竟脸皮薄,怕人笑话。我斟酌再三,还是选择了一个月黑风不高的夜晚,乘大伙都在吃晚饭,独自去公园了。当时是想找一套夜行衣的,没有。好在平时练拳穿的都是很土的黑色亚麻裤子,再穿一件深色上衣,也就权当夜行衣了。

我本来想先走个300步,结果走了300步以后,回过身,看看回家的路,有点舍不得。反正都这样走过来了,就这样走回去吧。第一次就走了600步,花了2小时45分钟。当时并没有特别累的感觉,只是有点怪怪的,因为有些地方有点酸酸的,而平时这些地方并不会酸酸的。邓老师说过:八卦步100圈相当于800步猫步,100圈是健身的量,200圈才算练武。好在我小学算术成绩好,200/100×800=1600(步)。我天性愚钝,所以相信一句话:勤能补拙。怎么也得1800步才好。1800步走了一个多月。

曾经看到严翰秀写的傅宗文前辈谈太极拳练法中写道:傅钟文先生说,练武是一件苦差事,至于苦到什么程度,他说:“练拳练到坐下不想起来,起来不想坐下,全身像上刑一样难受,必须练到这种程度。”

练武苦不苦,我以后再说。不过我估计老前辈的这句话没什么人真体验过。老前辈习武时间太长,把练功时的感觉都混在一起了。“练拳练到坐下不想起来,起来不想坐下”是我走猫步一个月内就体验到了,那不是肌肉的酸痛,那是因为站起来和坐下的过程中,胯根部酸痛难忍,而在坐着或者站着走路时,根本不难受。现在回想起来,那可能就是中年练拳,效率太高的好处。

这种特殊的酸痛也就持续一周不到就过去了,大腿根部这里明显地松掉一点,一个地方松一点,立刻带来大腿肌肉重新调整,接着就是大腿肌肉酸1、2天。当时,快则2、3天,慢则一周,围绕胯这里各个关节轮流酸痛,关节酸痛完就是肌肉需要重新调整引起的酸痛。实际情况我不知道,因为没有X光片前后对照,但感觉上,就是胯这里一点一点松开来了。跟朋友推手时,朋友会惊叹一下:你怎么可以退这么深!

我基本上读过南怀瑾老先生所有的书,甚至还有幸在他生前在太湖大学堂见过他本人。他说过很多话,我基本上都记不住。有一句话我一直记得,他说:功夫,就是正确的方法加时间。我把早期练功体验分享出来,是希望大家不要真把我说的当故事看。如果真当故事看,这一段就算励志篇了。
  • guest5363353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5/1/15 8:34:04
  • 来自:海南
  1. 1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很多朋友问我猫步怎么走,要我上一个视频。其实从苏师傅的搂膝拗步开始就是邓氏猫步描述的开始,大家真想了解,不妨再从前面看起。如果您不能理解我所讲的,看视频也只能看到一个老小伙子在怪模怪样地走。

曾经有一位教徒,非常虔诚,每天都祷告,请求上帝让他中一次奖。可惜,一直到死都没有中奖。死后上了天堂,他很生气地问上帝:我这么虔诚地祷告,您为什么不让我中一次奖呢?上帝和蔼地看着他,说:我一直想让你中奖,可你总得买一次彩票吧!

很多拳友都担心练错。其实一天就练个把小时、四十分钟的话,能错到哪里去啊!如果您真的下了功夫去练,您一定有能力体验到自己身体的感受。我的经验就是,一旦有伤痛,立刻减量,绝不带伤傻练。虽说我在中国有医保,在加拿大更是免费医疗,可毕竟疼在我身上啊。以前就听说练陈拳的什么四大金刚中有人膝盖做过手术,还置换了什么人工膝盖,这个贴吧里好像也有人这么说,也不知道是真是假。练个太极拳练成这样,了解的人知道是练拳练的,不了解的还以为想把自己改造成刀锋战士呢。

在拳馆里8个月没什么效果,猫步一个月,身体就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很奇妙,我立刻被吸引,兴趣盎然,一路追了下来。既然兴趣盎然,当然也不会管别人异样的眼光。每天就在楼下的公园里走,夜行衣也不穿了,还大白天走。大部分街坊还是挺好的,看了觉得怪也就在背后议论。就有一位大妈,盯着我看了好几天,终于有一天忍不住,走过我身边问了一句:你这是得的什么病啊?我有一位朋友老高,被我忽悠,也每天猫步不止。他那个小区里的人素质好多了。有一天下雨,老高打着把雨伞在小区里走着,有一位阿姨走过来,一把拿过他手中的伞帮他撑着,还说:下雨天的,你一个残疾人出来乱跑什么呀!

有朋友帮我计算了我每一步的时间,这种认真的精神真好!不过那是我第一次走的时间。说实话,第一次走得真不容易,又要放松,又要站稳,要找到那个点真是不容易。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步踩准那个点的能力是不断提高,这样,我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事实上,我后来每天走的量远远超过每天1800步,但最无所适从的还是最初的一个月。当然,一个月后,还发生了一件事,我的右膝盖下面一个部位走路时刺痛无比,路也没法走,从外表看,也没什么红肿热痛,我休息了一个星期未作任何治疗,症状完全消失,又能走了!又能走就接着往下走呗。

就在这时,邓老师给我推荐了一位老师,我于是有了第四位老师,李伟明老师。
  • guest5363353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5/1/15 14:44:11
  • 来自:海南
  1. 2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两天推出了邓氏猫步,大家好像兴趣浓浓,帖子里热闹起来。不过有很多朋友可能不是从前面一路看下来的,不停地追问我猫步怎么走,要我上视频。其实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如果真想练这个玩意儿,麻烦您再认真看一遍前面的帖子,如果是一时兴起,闹着玩玩,还不如让我腾出时间讲故事呢。不过关键的问题好像还没人问,我也不急着说,等以后大家练一阵子有感受了,估计就能问到点子上了。

最近在贴吧里闲逛,挺长见识的。现在年轻人原来是这样找老师的,就在贴吧里喊一嗓子:我想学太极拳,谁来教我?说心里话,这种做法招来骗子的概率似乎远大于招来明师。还有一现象也挺好玩的。动不动拍一段自己的视频或者家人的视频放在贴吧里请大家指教。其实贴吧里最多的就是像我这样的水货,不要说真有功夫的老师不会胡乱指点,就算指点了,混在那个七嘴八舌中的正确答案您挑得出来吗?要知道,考试选择题四选一,选出正确答案也都不容易呢。

跟网络时代的年轻人比,我真是落伍啊!我当时问邓老师要了李老师的电话,打过去发现,对方不姓李,也不认识李伟明老师。没关系,上网搜,一搜,有人说李老师在静安公园,周末我就直奔静安公园而去。去了几次,没见到李老师,到是和停车场收费的工作人员混了个脸熟。上网再搜,搜到一个泰国的网站,上面提到李老师在静安雕塑公园,原来是静安雕塑公园啊!整整找了一个月,总算找到了。我这里累个半死找老师,老师那边闲个半死。当时跟李老师学拳一共三个人,一位六十岁左右阿姨,一位经常不来的南京拳友,还有一位后来调去越南的台湾拳友。说实话,我的运气不是一般的好,据说李老师现在都不收学生了。

好了,接下来,老师出场,学生我还是先让在一边。大家先看一段李老师的视频,这个视频估计和大家想的英姿飒爽有不小区别,大家先看着,想一想为什么这么打,不要看睡着了哦。
  • guest5363353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5/1/15 14:46:24
  • 来自:海南
  1. 2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几天很多朋友问我问题,有的问这个猫步是不是像形意中的鸡步,有的问这个猫步跟吴式拳的川字步为什么不同,还有朋友问这个步子跟八卦的趟泥步相关吗?我这里还是一起回答一下。其实我在这个帖子开篇就请求过大家,请大家不要用自己的练法来考校我,我不是全才,什么都懂。这些步子虽然我都关注过,但我没有下过大功夫练,所以到底有什么异同,如果我轻率地回答,是对大家不负责的表现。大家如果真对猫步感兴趣,不妨和自己原来练的步子比较着走走,这比听我胡乱吹牛靠谱,也更有意义。

接着说李老师。不知道大家看了拳架视频有什么感受?我第一次看到郑曼青前辈的拳架视频时就在暗自嘀咕:这是什么玩意儿啊!还没我打得标准好看呢。就这个也叫高手?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的拳架也就跟现在很多大师差不多,拿拿金牌还行,离真正的太极拳何止十万八千里啊!

练太极拳有个很有趣的现象,你不懂时,看谁都看不明白好坏,让你指点,你也就能说,手摆的高度不对啦,脚撇得不够啦这些鸡毛蒜皮的地方。等你功夫上身,一看就明白谁太极功夫上身,谁只是嘴巴功夫了得。甚至于都不用看,只要听他说什么,你就能知道。但是知道了也不能说出来,因为一旦说出来就是没完没了的口水仗,就没法吹牛讲故事了。

至于为什么有了功夫能看得出别人没功夫,当时其实我也不理解这个道理,直到到了加拿大。有一天,在街上看到一位胖人。加拿大胖人多,有很多胖的很离谱的。我本来想拍一段胖人走路的视频上来,回头一想,这样不好,不尊重人(我的帖子里是尽量不举反例出来的,虽然这样给我讲故事带来很大困难)。那天,我太太在我旁边,说了一句,她说:你看,这胖人怎么这样走路啊!我突然想到,是不是人总能发现比自己不合理的姿态?因为好几次我都说我太太走路姿势不合理。而太极拳要改造的就是人本身,它把不合理的姿态、动作,通过训练,变得越来越合理。盗用道家一句神叨叨的话,就是:返先天。是这样吗?我不确定。我只知道,有没有太极功夫,你打一段拳我就知道。

第一次上课,李老师是在家里给我上的,教了我几个桩功,后来每次上课前都要站个10分钟15分钟。说心里话,我对桩功没多大兴趣,好在时间也不长,只要老师高兴,站站就站站呗。那天我一进门就注意到:李老师家里也是一尘不染啊。到底是练对了太极拳,会让人做事认真呢?还是做事认真的人,能练成真正的太极拳?我不知道,不过为了我自己练成太极拳,我回家就吩咐太太:要把家里搞得一尘不染!一尘不染也成了我家的传统,这个好传统还真从上海保持到了加拿大。

那天从李老师家出来前,我很随意地问了一句:武式拳里面有没有抖大杆训练?李老师说:没有。只有枪,那根枪也不重。
  • guest5363353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5/1/15 14:51:39
  • 来自:海南
  1. 22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有朋友质疑武式拳里枪的重量,挺好!能看出问题,说明是花了点功夫的,这种态度总比躲在一边冷嘲热讽健康多了。李老师那支枪是木头的,肯定比我抖过的大杆轻,因为细得多。比一支剑是要重的,但估计没有40斤,更不可能有80斤。其实李亦畲那根铁枪重量的资料我也看到过,为什么那根枪那么重而李老师的枪没那么重,我有过自己的思考,我以后会谈我的看法的,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先思考一下。但至少知道一点:李亦畲的枪重和李伟明老师的枪不重是不矛盾的,能理解我这个说法吗?

前两天我在读一本书《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挺好,尤其年轻的朋友可以读一读。我们自己思维中是不是有太多的墙?

练太极拳有很多好处,其中一个就是逼着你去思考。大家都知道打人要用力,太极拳告诉你不用力。为什么不用力?怎么不用力?问题太多了!再举个思考的例子:练腿,如果你觉得踢轮胎的方法好,那就不用思考,据说播求一天1000下,你想超过播求怎么也得一天1500下吧。如果你不想用播求的方法而又想超过播求,你就一定得好好思考,找到更合理有效率的练法,事情就这么简单。太极拳的很多练法跟我们的习惯思路是不同的,这逼着我去思考很多东西。如果您觉得思考太累,那就每天1500下吧,如果觉得每天1500下太累,那就学我每天吹吹牛吧。

好,回过头来我们再来说说猫步。终于有一位朋友问了个问题:腰怎么松?大家想过这个问题吗?是不是大家都觉得这个不是问题?《十要》里面就有松腰嘛!但到底怎么松呢?我们思考过吗?我今天先讲一种方法,四个字:尾闾正中。又是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词。那怎么做到尾闾正中呢?在杨家各位前辈的文字里有,不过这里说到了李老师,我们还是来看看武式拳郝月如前辈是怎么说的:“何谓尾闾正中?曰:两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谓之尾闾正中。”大家走猫步的时候把这个要求加进去吧。不过我事先声明:腰不是一天松得下来的,松下来以后看到别人走路觉得别扭不要怪我哦。

我曾经还遇到一位老师,老师功夫很好,跟这位老师学拳的人很多,其中一位弟子也是非常棒!不过其他弟子就差很多,现在想来差不多就没什么功夫,包括那位老师的几位公子。我一度比较犹豫是不是也要跟这位老师去学。元方,你怎么看?
  • guest5363353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5/1/15 14:54:31
  • 来自:海南
  1. 2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跟李老师学拳挺有意思的,每周一堂课,先学拳架。他比我们都急,总想着快点教下去,到是我们几位学生显得很有太极气质,总是劝他:不急,不急,慢慢教。

学拳架教动作,李老师有很随意的地方,譬如懒扎衣,我们问手放在什么高度?李老师会回答:只要在鼻尖下、肩部上都可以,后手比前手低一点就可以。但也有很严格的地方,譬如左右手绝大部分动作中都是不能过中线的。

武禹襄发明武式拳后,传拳于外甥李亦畲,因武李两家为官宦世家,不以教拳为业,所以并无太多传人,直到郝为真前辈从李亦畲前辈处学得此拳,才开始武式拳的传播。现在所传武式拳大部分是郝为真前辈传出来的,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郝式拳或郝架,不过,郝家从来认为自己传的是武式拳。虽说认为自己传的是武式拳,但郝家历代前辈都有根据自己的思考改变动作的地方,所以现在见到的武式拳根据是传承于郝为真前辈还是传承于郝少如前辈,在动作上还是有些微差别的。这些差别的目的就一个:拳架要符合尽快让初学者进入太极殿堂的要求。就像我让大家走猫步时不要手叉腰。在功夫上身以后,不要说叉腰,抱头也不要紧,但一开始不叉腰,就能让大家尽快体验到放松,气沉下来,叉腰会破坏放松。这样的细微处在李老师教拳架时比比皆是,我以后有机会讲拳架时再细说。

有一次,一位学生问,拳架步子要多大?李老师说你能打多大就打多大,但不许破坏身法。什么叫不能破坏身法,就是你支撑腿站住,肌肉不能摒,另一条腿能伸多远就多远,注意,不许上身前倾屁股后突,人只能直直松下去哦!前倾后突在李老师那里是不能犯的错,不过后来我看了很多视频才发现,很多大师都把这个错误当家常便饭。我不知道谁对,不过我跟李老师学拳,自然就按李老师要求做。

李老师是潮汕人,从小在上海长大,普通话不怎么标准。我们学生中有一位北京女孩,网名叫懒扎衣,在一家外资企业里做管理工作。那时候她跟我住一个小区,也喜欢太极拳,我就把她拖到李老师那里学拳。我这个人就是有这个毛病,看到好东西就愿意分享。其实李老师最初几位学生都是我连哄带骗弄过去的,现在都学得不亦乐乎。懒扎衣一开始学得有点痛苦,因为她听不懂李老师的上海普通话。每到这个时候,李老师就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你们不知道,我当年跟郝老师学拳,郝老师讲的河北普通上海话,我足足半年没听懂郝老师在说什么。我心里暗暗嘀咕:半年听不懂,还在学!估计那年头大家都太无聊了。
  • guest5363353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5/1/15 15:03:09
  • 来自:海南
  1. 2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李老师是十七岁那年开始跟郝少如老师学拳的。又是一位十七岁学拳!那一年估计是1961年,看样子那时候高中毕业以后就无所事事了。跟郝老师学拳可不是免费的,李老师说是14元一个月。李老师那时候工资也就35元。不知道是什么动力让李老师肯这么下本。据说郝老师在教拳时也不忘挣点外快,如果有外人想来试试手,也是可以的,一次2元,交完钱以后,就有机会挨揍。现在的大师们应该学着点,别光顾着打徒弟玩,打外人是可以挣钱的。



有一次跟李老师学拳时,有一位八旬左右的老翁站旁边看了半天。在我们停下休息的当口,他走过来问:你们练的是不是武式太极拳?我们当时有点奇怪:一来这个拳架很少人认识,二来这个拳架实在难看,平时是没有人关注我们的。当听到肯定的答复后,那位老翁兴奋地说,他以前见过郝少如老师,有一次还看到一位一米八的年轻人上去动手,郝老师就一招童子拜观音,一个照面把那位打得飞出去好远,边说还边比划。另外几位同学听了也激动不已,纷纷告诉那位老翁,那招不叫童子拜观音,是懒扎衣。我冷冷地站在旁边,当时就想知道:收钱了没有?

李老师十七岁学拳,跟的又是名师,所以从来不知道膝盖疼这种事。我可是40岁学拳,膝盖疼是一定会碰到的。所以从一开始我就告诉大家,成年人学拳可以看看我的经验。根据我的经验,膝盖痛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动作不对,在实腿转脚时,膝盖和脚尖没有保持同步,时间一长,磨坏了。这种情况只要时时膝盖和脚尖保持同一方向,在身法正确的情况下,应该可以避免。当然了,最好的就是我推荐的猫步,那一路走下去是不转脚的,要少吃很多苦头啊!

第二种情况是胯将要松的那前一两天,膝盖会明显不舒服,应该是这个时候力都吃在膝盖了,不过只要胯一松,膝盖立刻轻松。胯是一点一点松的,所以膝盖是要不舒服好几次的。这种情况更简单,只要把架子提高,或者练习量减小,一两天后就进入另外一个天地了。

膝盖是要一定保护的,把自己改造成刀锋战士也是迫不得已。当然,最重要是因为不认识我啊!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